PAGE
PAGE1
《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配套教案
11大学(节选)
《礼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
2.了解古人所说的“大学”,与今天大学的不同之处。
了解“八目”的具体内容,理解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和现实意义。
2.分析课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三)素质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2.主动理解《大学》之道,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3.思考儒家智慧对于塑造中国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明确提高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2.学习文章递进论证法的妙用,理解排比、蝉联句式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论证结构严谨,递进论证法妙用的特点。
2.提高个人修养与青年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授课时数:
(一)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二)授课时数: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案例: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
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能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很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曾子杀猪》出自于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案例讨论:
看(读)了以上案例,请你说说曾子为什么要如此满足儿子吃猪肉的要求?这对我们现代青年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
这里讲的是曾子和妻子就欺骗孩子还是取信孩子而展开的要不要杀猪的故事。
1.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他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
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这是值得我们现代青年思考并学习的。
2.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至今,说明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说明诚信虽然是人人向往的,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没有诚信,就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与认可,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一个家庭没有诚信,就无法取得和睦与安宁;一个国家没有诚信,就会在全球化的今天孤立无援,日趋末日。所以,曾子杀猪这种行为说明:不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大学生无论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社会,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曾子撰写的《大学》,学习理解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体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彰显修身治人之道,去实现理想的境界。
二、作品简介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儒家经典之一,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相当于《仪礼》的“易传”,据说为西汉戴圣所编纂。戴圣,字次君,礼学博士,生平不详,曾任九江太守。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选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什么四书把《大学》放到第一篇?这是因为《大学》准确的概括了儒家学说的宗旨,是儒家治世的最高理想所在。读懂《大学》真谛,那么儒家其它经典自然了然于心。
相传《大学》为曾子所作。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就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