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4篇.docx
文件大小:35.7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88千字
文档摘要

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4篇

此次培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北川中学将羌族文化融入美育工作,开发校本教材《羌族健身操》《羌族音乐文化》,开设声乐、器乐等十多项特色课程,实施音乐选课走班制教学,形成了以羌族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体系,艺术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结合中子实验学校美育工作,我认为可以着眼于“品牌特色”“创新模式”“主题贯通”三个层面,探索美育教育教学新路径。

一是特色驱动,铸就美育品牌。打造以“话剧、舞蹈、快板、手工”为品牌的特色,大力开展“传播细石器文化”精品社团活动,构建“一校多品”美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模式创新,助力课堂提质。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融通”四大核心素养,做好“领任务、搞拓展、思传承、做测试、互评价”过程学习,实现美育课堂教学不断提质优化,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三是主题明确,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丰富美育教学资源,全面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

此次培训,音乐老师欧冬梅的《我的家在日喀则》观摩课及其教育评价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聚焦以下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一是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更加注重“活”的课堂。在教学中,积极将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用身体的律动感受音乐的韵律,充分创造生动活泼、富有新意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是更加注重“多元”的教育评价。新时代的艺术教育评价应是全面且多元的,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今后,我将摒弃单一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基础知识、课堂表现、小组协作、作品创作”四个维度考量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定期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真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绵阳师范学院丁教授的《中小学第二课堂美术学生社团建设》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分享及其学院的民间艺术工作坊及民俗文化中心的建设,让我对大滩中学的剪纸社团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想法。

一是紧扣主题,传承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于2018年成立剪纸艺术工作坊,每周星期三下午开展全校学生剪纸艺术实践体验的社团活动,并将剪纸纳入校本课程,自主研发校本教材。今后,我校将紧扣时代主题,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剪纸艺术的育人功能,多出精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剪纸。

二是加强交流,推动剪纸艺术向纵深发展。通过微信、QQ等平台密切联系区内美术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和研究剪纸教育教学,随时分享学生艺术创作优秀作品。通过快手、抖音等积极关注优秀剪纸网络博主,学习他们精湛的剪纸技术和先进的工作坊建设经验。同时,加强校际交流,积极将剪纸社团新的教学理念、优秀成果推广出去,积极支持区内其他学校建立剪纸社团,让民间剪纸艺术在全区校园内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抢抓机遇,建设本区域品牌文化阵地。乘着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东风,抓住机遇,建设文化强镇,同大滩镇镇政府共同建设剪纸艺术非遗传承项目,推进剪纸艺术文化名镇特色建设。

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对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深刻反思。

川师大美术书法学院冯恩旭教授分享了《“与美同行”——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思考及实践》的美育实践案例,让我对美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在学习和教授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过程中,我将结合实际进行以下几点实践探索。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好“情景式、探究式、项目式和跨学科整合”等教学方式,注重将美育融入日常教学,将美育融入其它学科,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过程互动共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增加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艺术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积极开展艺术竞技活动。常态化开展班级、校级的书画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竞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美育的真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