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财务业财融合实现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财政部陆续出台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打造业财融合对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企业与高校的业财融合主要差异,探讨高校业财融合实现的路径,提出构建业财绩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从而实现高校的业财融合,助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067-02
二、高校财务业财融合概念及现状
(一)高校财务业财融合内涵
对于如何实现业财融合,财务在业财融合中扮演的角色研究中,业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财务应向业务融合,王斌(2018)认为,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关系是业务主导财务。业务经营驱动财务的发展。[5]张庆龙(2022)认为,业财融合是业务和财务的融合,而不是财务和业务的融合。如果是财务和业务的融合,那是“财业融合”而不是“业财融合”。这种业财融合财务和业务都不是居于主导地位,而是数据导向。[6]第二,财务和业务是合作制衡关系[7],殷起宏等(2015)认为,业务和财务是一种制衡与合作的关系,合作是指在业务决策中需要财务提供支持,制衡是财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业务进行监督和评价[8]。
(二)目前高校业财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财融合缺乏统筹规划,实现的路径还不明确。高校在业财融合上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导致信息化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在业财融合很多停留在系统对接上,例如,学费系统和教务系统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和缴费数的传输据,科研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科研立项信息和预算信息的传输。因为缺乏对全校业财融合统筹规划,这也导致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建设信息化的目标不一致,建设信息系统的时候时重点考虑如何把本部门线下的工作搬到线上,并不一定从高校整体信息化部署出发,忽略了后续与校内各个业务系统及财务系统之间的对接以及交互问题。有些高校信息中心已经搭建了数据中心,但对于全校的业财融合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明确的业财融合目标,缺乏系统的规划如何逐步实现业财融合,最后造成的是数据堆积,信息中心很多数据并没有充分被利用,乃至一些高校围绕财务再建数据中心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的信息系统未能有效支撑业务和管理。虽然学校业务系统众多,但是仍然有很多业务仍未完成信息化的,例如,部分高校编制预算仍需要财务人与通过excel表格对各二级单位的预算申报进行汇总,编制预算报表,在预算下达时仍需要人工录入核算系统。同时对于预算执行监控绩效考核,也是没有系统。由于这部分信息化的欠缺,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同时也很难保证预算监控绩效数据的质量。各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没有对接,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系统无法监控业务具体执行及资金使用的情况,无法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从而无法实现监控业务全过程。特别是对于项目库管理,大部分高校的项目库管理尚未建立信息系统,甚至部分高校尚未开展项目库建设工作,项目库归口管理部门仍未落实,财务项目支出情况存在滞后性无法实时监控,往往需要向执行部门、归口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长时间的整理才能获得结果。
另外,高校没对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完成信息化改造,财务编制预算时通过收集各部门上报预算需求进行汇总,没有对各个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归集。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脱节,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都会使得业务工作开展时预算执行不顺畅、预算调整频繁、预算管理与业务活动管理要求相冲突等不利情况,影响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9]。
三、高校业财融合路径
(一)事前: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
(二)事中:预算监督与工作执行
(三)事后:绩效考核和工作评价
业财绩一体化系统,需要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与业务考评,通过收集财务及各个业务系统里面的数据并计算相应的预算指标,对每个业务的精细化考核。完善业务考评系统,把业务执行取得的成效都纳入到业务考评系统,比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取得的效果,教师科研教学,学生竞赛,在校表现,学生就业率等进行数字化归集。业务结束,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业务考评还得与预算绩效考核,完善成本效益指标后再与其挂钩,是否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了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贡献度最大化。以往预算绩效考核高校多有财务部门完成,业务部门一直参与度不高。通过业财绩一体化系统,让业务部门也参与到绩效考核来,还可以把预算绩效考核与业务考评的结果还可以纳入学校的部门及个人考核,督促职能部门院系及个人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情况和工作评价情况作为重要的编制预算参考依据。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