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2024)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ONTENTS目录01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2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03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04治疗原则与方案推荐05患者管理与教育宣传06指南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计划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1
近年来我国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生殖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可导致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
2021年,WHO估计生殖道CT新发感染数达1.28亿,普通人群CT感染率为2.9%,女性3.1%,男性2.5%。感染率上升与危害随着感染人数增加,临床对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诊疗规范需求迫切,以减少误诊误治现象,提高诊疗水平。
既往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认识及诊治方法已发生很大变化,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也取得进展。诊疗规范的迫切性指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权益。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对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诊疗工作,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感染现状与诊疗需求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02
沙眼衣原体分为3个生物型:小鼠生物型、沙眼生物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后两者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沙眼生物型进一步分为多个血清型,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临床表现。沙眼衣原体的分类沙眼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寄生于人类,无动物宿主。
CT有沙眼、生殖道感染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三个生物群,目前以生殖道感染生物群为常见。生物学特性沙眼衣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性行为和间接性接触,如共用浴巾、泳衣等。
感染沙眼衣原体的孕妇可通过产道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引起新生儿眼炎或肺炎等,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眼部分泌物或污染的物品传播。传播途径病原学特性
全球流行情况沙眼衣原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性活跃人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9年,中国报告新发病例50874例(55.32/10万)。高危人群性活跃期的年轻人、多个性伴侣者、性工作者、性传播疾病感染者及其性伴侣等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
女性性工作者感染率13.2%,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MSM)直肠感染率7.7%。预防策略加强性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推广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治水平,针对高危人群,可采用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或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流行病学现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03
男性感染:约有一半以上的男性感染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尿道炎,潜伏期1~3周,表现为尿道不适、轻微刺痛和痒感、尿痛,部分患者晨起尿道口分泌物结痂,出现“糊口现象”。
女性感染:女性CT感染者约有70%以上无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宫颈炎和尿道炎,宫颈炎可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排尿困难、非月经期出血或性交后出血及下腹部不适;尿道炎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排尿困难。普通CT感染01男性感染:附睾炎表现为单侧附睾肿大、疼痛、水肿、硬结,局部或全身发热;前列腺炎患者既往有衣原体尿道炎的病史或现患衣原体尿道炎,表现为会阴部及其周围轻微疼痛或酸胀感或坠胀感,可伴有排精痛。
女性感染:女性复杂CT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统称为“盆腔炎性疾病”,表现为下腹痛、腰痛、性交痛、阴道异常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复杂CT感染02直肠炎:多见于MSM中,可表现为直肠黏液性分泌物、直肠疼痛、便血或腹泻,但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
口咽部感染:常无症状,少数表现为咽炎和轻微的咽喉痛。
包涵体结膜炎:分为婴儿结膜炎和成人结膜炎,前者经产道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后者经阴-手-眼接触感染,引起滤泡性结膜炎。
新生儿与婴儿肺炎:常在3~16周龄发生,表现为呼吸急促,特征性(间隔时间短、断续性)咳嗽,常不发热。生殖器外感染03典型临床表现
检测方法核酸检测:PCR、RNA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法(SAT)、转录介导核酸恒温扩增法(TMA)等方法,敏感度90%~95%,特异度达99%以上。
抗原检测: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或快速免疫层析试验(ICT)等,敏感度67%~90%,特异度为85%~97%。
培养法:敏感度50%~80%,特异度100%。
抗体检测:新生儿衣原体肺炎中CT?IgM抗体滴度升高,有诊断意义。样本采集男性首段尿:采集清晨首次尿液或至少禁尿2h后的尿液。
男性尿道拭子:男性取材前2h不排尿,将拭子插入尿道2~4cm,轻轻转动取出分泌物。
宫颈拭子:采样前先用窥器扩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