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ONTENT目录干眼的定义与流行病学01干眼的检查与诊断04干眼的病理生理改变02干眼的治疗05干眼的分类与分级03
01干眼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01干眼的多因素致病特点干眼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表现为泪液的质、量及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
可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以及眼表组织炎性反应、损伤、神经异常,临床出现眼部干涩、烧灼感、畏光、异物感、疼痛及视觉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03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全身因素、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眼部因素、环境因素。
如亚裔、女性尤其更年期后或老龄女性,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睡眠障碍,长时间注视视频终端,高原缺氧等。02流行病学特征全球干眼的患病率为5%~50%,我国现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干眼的患病率约21.0%~52.4%。
干眼的致病因素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老龄化、过度使用视频终端、睡眠障碍等使干眼的患病率日益升高。干眼的定义
02干眼的病理生理改变
眼表泪膜稳态失衡是干眼病理过程的核心驱动因素,泪膜、角膜、结膜、泪腺等共同构成眼表微环境并维持其健康。
其中任何部分异常均可导致泪膜稳态失衡,引起眼表炎性反应,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角膜、结膜上皮和杯状细胞损伤及凋亡。泪膜稳态失衡的核心地位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透压及炎性反应的级联反应,形成病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干眼加重和迁延。
临床表现为眼部干涩、烧灼感、异物感,刺痛、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常见症状。病理恶性循环的形成泪腺、副泪腺、眼睑、睫毛及眼表神经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进而引发干眼。
例如,睑板腺功能障碍会导致泪膜脂质层异常,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加重干眼症状。眼表微环境各部分的相互影响眼表泪膜稳态失衡
03干眼的分类与分级
010203按泪膜结构和功能分类水液缺乏型:因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量异常引起,如Sj?gren综合征等。
脂质异常型:因泪膜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常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等。其他分类类型混合型干眼黏蛋白缺乏型:因眼表上皮细胞尤其杯状细胞受损引起,如眼表烧伤、药物毒性作用、长期戴角膜接触镜等。
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因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异常、结膜松弛、眼睑闭合不全等引起。混合型是临床最常见类型,表现为两种及以上类型,单一类型干眼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可发展为混合型。
混合型干眼的治疗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干眼的分类
轻度干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无明显眼表损伤体征(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数5个),泪膜破裂时间为5s以上。
轻度干眼患者通常症状较轻,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小,通过简单的治疗措施即可缓解。中度干眼重度干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数≥5个且30个,TBUT为2~5s。
中度干眼患者症状较为明显,可能会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损伤范围为2个象限及以上,和(或)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数≥30个,TBUT2s。
重度干眼患者症状严重,可能伴有角膜丝状物等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干眼的分级
04干眼的检查与诊断
询问全身和眼部疾病史、手术史,全身和眼部用药史,生活工作情况,视频终端使用情况,睡眠情况,角膜接触镜配戴情况等。
详细的病史采集有助于了解干眼的可能病因和诱因,为后续的检查和治疗提供线索。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包括眼干涩、烧灼感、异物感,刺痛、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常见症状。
可酌情使用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眼表面疾病指数、干眼问卷5等问卷调查表进行筛查。主诉和症状的评估临床需要根据多种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为了避免多项检查相互干扰,须先行非侵入式检查,后行侵入式检查。
推荐检查顺序:询问病史、问卷量表评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测泪河高度和TBUT,行角膜和结膜染色和泪液分泌试验检查睑板腺形态和睑板腺分泌功能、角膜知觉,行其他辅助检查。检查顺序与方法问诊与病史采集
泪膜脂质层厚度:使用眼表干涉仪,根据图像的颜色和亮度估计脂质层厚度。
睑缘及睑板腺开口形态:睑缘充血,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过度角化、形态不规整、新生血管,睑板腺口出现脂帽、隆起、脂栓等,提示睑板腺功能障碍。脂质相关评估Schirmer试验:SchirmerI试验在无表面麻醉下滤纸湿长10mm/5min为正常,在表面麻醉下滤纸湿长5mm/5min为正常。
眼表细胞染色:结膜虎红或丽丝胺绿染色阳性为未被黏蛋白或多糖蛋白复合物保护的眼表上皮细胞、死亡或变性的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水液、黏蛋白相关评估瞬目频率: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或高速摄影机,对瞬目频率进行评估。
TBUT:TBUT10s为正常,目前常使用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和非侵入性泪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