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3.02 M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7.66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ATALOGUE目录01060207030805指南概述与更新要点银屑病的长期管理与患者教育银屑病的诊断与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银屑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银屑病治疗的未来展望特殊人群银屑病治疗策略总结与展望银屑病共病管理策略0409

01指南概述与更新要点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约2%,中国患病率略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银屑病诊疗存在诸多挑战,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等。银屑病诊疗现状与挑战更新了银屑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和诊断分型标准,补充完善了银屑病共病概念。

在辅助检查方面,推荐加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治疗方面,优化了对传统药物的治疗建议,细化补充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指导。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2023版指南在2018版基础上修订,旨在规范银屑病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指南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专家经验,提供具体诊疗建议和操作规范。指南修订的必要性与目标指南修订背景与目的

指南的特点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提倡综合治疗模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方法,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指南的意义推动银屑病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医疗质量。

促进临床医生对银屑病研究进展的了解和应用,推动学科发展。指南对临床实践的影响010203指南特点与意义

02银屑病的诊断与评估

010302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占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皮损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以头皮、四肢伸侧和背部多见,病程慢性,易复发。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

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跖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小脓疱,病程较长,易复发。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红斑、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等,结合病史,如家族史、发病诱因等。

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活检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头癣、二期梅毒疹等疾病进行鉴别,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加以区分。

不同类型的银屑病在鉴别诊断时需注意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银屑病的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通过测量受累皮肤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简单易行但精确度稍差。

一般将BSA分为轻度(3%)、中度(3%-10%)和重度(10%)。体表面积受累程度(BSA)根据皮损面积、红斑、浸润和鳞屑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

PASI评分范围为0到72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医生根据患者的皮损表现、症状和生活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用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PGA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医生整体评估(PGA)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03银屑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治疗目标银屑病的治疗首要目标是减轻皮肤症状,如红斑、鳞屑和瘙痒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要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皮损的扩散和加重,预防复发,减少药物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制订,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受影响身体部位、患者的年龄及健康状况等因素。

遵循规范、安全、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生物制剂等。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治疗依从性。银屑病治疗的总体原则

常用外用药物包括维生素D3衍生物、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维生素D3衍生物可调节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和减少鳞屑的作用,维A酸类药物可促进角质分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抑制皮肤免疫细胞的活性。外用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外用药物可采用外涂、封包、湿包疗法等方法,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使用频率和疗程。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