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目录Catalogue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银屑病的患者管理与共病处理2.1.指南概述与更新要点银屑病的治疗策略4.5.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3.
指南概述与更新要点01202X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中国患病率略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银屑病诊疗存在诸多挑战,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等。银屑病诊疗现状2023版指南在2018版基础上,对诊断、治疗、患者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
新增了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新型治疗方法,细化了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银屑病的诊疗流程。指南更新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专家经验,提供具体的诊疗建议和操作规范。
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指南特点指南制定背景与目的
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02202X
约30%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
当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银屑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65%。01家族史与遗传度目前已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超过80个,包括IL-12B、IL-23R、IL-17A、TNFAIP3等。
脓疱型银屑病与IL-36基因位点相关,而银屑病关节炎(PsA)则与HLA-B27位点相关。02易感基因研究银屑病的遗传倾向显著,但并不是所有患者的孩子都会患病,遗传率在10%-60%之间。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唯一因素。03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
点滴状银屑病常与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感染是银屑病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因素创伤如手术、烫伤或擦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使受损部位发生银屑病。
创伤是银屑病发病的诱因之一,患者应注意避免皮肤损伤。创伤因素精神紧张、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
精神压力对银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患者应学会缓解压力。精神压力因素环境因素
免疫细胞的作用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TNF-α、IL-17、IL-22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循环,导致银屑病的特征性皮损。
免疫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IL-23和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IL-17A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免疫异常的影响免疫系统的异常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
免疫异常导致皮肤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形成特征性的红斑鳞屑病变。010203免疫因素
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03202X
临床表现银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即观察皮损的形态、颜色、分布等特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常伴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活检、血液检查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新版指南推荐加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应用。鉴别诊断银屑病需与脂溢性皮炎、头癣、扁平苔藓等疾病进行鉴别,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加以区分。
准确而及时的鉴别诊断,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诊断依据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
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
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
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红皮病型银屑病银屑病的分型
PASI评分PASI是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指标,根据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和浸润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从0到72分。
PASI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BSA评估BSA通过估算皮损面积占全身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单个手掌及手指屈侧面积定义为1%体表面积。
BSA>10%,特殊部位(头皮、面部、手掌等)病变或局部治疗失败,满足以上条件之一,便被判断为适合系统治疗的患者。PGA评估PGA根据红斑、鳞屑和斑块浸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PGA评估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银屑病严重程度分级
银屑病的治疗策略04202X
常用外用药物外用治疗是轻度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