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01.一、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2.二、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03.三、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04.四、玫瑰痤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录.05.五、玫瑰痤疮的治疗策略
01一、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
疾病定义与流行病学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
国际患病率平均为5.46%,国内长沙市社区居民患病率为3.48%,大学生人群患病率为3.4%,好发于20-50岁女性,但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制定指南的必要性近年来,对玫瑰痤疮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2016版专家共识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新版指南在2016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以进一步规范我国玫瑰痤疮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适用范围与目标适用于皮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玫瑰痤疮的诊断和治疗。
目标是提高医生对玫瑰痤疮的认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玫瑰痤疮疾病概述
02二、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
家族聚集性与双胞胎研究部分玫瑰痤疮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双胞胎患者中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发病,各占一半风险因素。
与发病人群相关的基因包括HLA-DRA(DRB103:01,DRB102:01,DQA1*05:01)、BTNL2、PRELID2、KCTD16等。01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皮肤的免疫反应、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等,使个体更容易在特定环境下发病。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皮肤屏障功能更易受损,从而增加玫瑰痤疮的发病风险。02遗传因素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启示了解遗传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期的管理和更综合的治疗方案传因素
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可直接刺激感觉神经元,促进其释放神经肽,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等。
这些神经肽不仅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还可诱发脉管舒缩调节紊乱,从而引起潮红、红斑等症状。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A型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与神经源性炎症的机制关系密切。
情绪波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皮肤的血管反应和炎症过程。阵发性潮红是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在情绪激动、温度变化等因素刺激下出现面部潮红。
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医生在诊断时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并在治疗中考虑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神经肽的释放与作用精神因素的影响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意义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
PART03PART02PART01天然免疫相关分子与细胞的变化抗菌肽的作用与炎症反应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对疾病进展的影响玫瑰痤疮皮损中,多种天然免疫相关分子如Toll样受体2(TLR2)、抗菌肽等表达增加,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等数量显著增加。
这些变化表明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紫外线、病原生物定植或感染等因素可促进抗菌肽(如杀白细胞素)的表达,还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
活化的抗菌肽cathelicidin转化为LL-37片段,加重炎症反应和诱导血管生成,是导致玫瑰痤疮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持续性炎症反应可使皮损加重,延长病程。
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开发针对天然免疫通路的治疗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天然免疫功能异常
STEP.01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害表现玫瑰痤疮患者面颊部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多数患者皮脂含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
皮损处乳酸刺激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提示皮肤敏感性增高,表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下降。STEP.02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原因疾病本身的炎症损害以及环境因素、不恰当的外用药物、护肤品或光电治疗等都可能影响皮肤屏障功能。
这些因素可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皮肤更易受到外界刺激,加重玫瑰痤疮的症状。STEP.03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与疾病互为因果关系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可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加重玫瑰痤疮的症状。
反之,玫瑰痤疮的炎症反应又会进一步损害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STEP.04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与治疗策略修复皮肤屏障是玫瑰痤疮治疗的基础,可缓解干燥、刺痛、灼热等敏感症状,减轻阵发性潮红等临床表现。
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Ca2+等成分的功效性护肤品对修复皮肤屏障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玫瑰痤疮的辅助治疗手段。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毛囊蠕形螨的作用与争议大量毛囊蠕形螨可通过天然或获得性免疫加重炎症过程,尤其在丘疹、脓疱及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毛囊蠕形螨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