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01红皮病型银屑病概述02诊断要点03治疗策略04病情评估05预防与管理
01红皮病型银屑病概述
红皮病型银屑病(EP)是银屑病的重症类型,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伴大量糠状鳞屑。
皮损面积常超过体表面积的75%,甚至可达90%。银屑病治疗不规范,如长期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后不规则停药。
感染、情绪因素、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锂剂等)也可诱发。发病特点多由寻常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发展而来。
病情较重,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低蛋白血症等。疾病定义常见诱因疾病定义与特点
02诊断要点
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或暗红色,覆有片状或糠秕状鳞屑。
皮损炎症浸润明显,常伴瘙痒。皮肤症状可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7.3℃)、乏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患者有甲受累或眼部症状。全身症状病程可呈急性进展,多为周期性复发-缓解模式。
也可逐渐趋于稳定,系统症状相对较轻。病情转归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或正常。
真皮上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有细胞浸润。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等。
炎症指标异常,如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实验室检查累及关节者需行关节超声、类风湿因子等检查。
病情危重者需监测氧饱和度、动脉血气等。其他检查辅助检查
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弥漫性潮红、鳞屑等)。
皮损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75%~90%。
具备银屑病病史或病理检查符合银屑病。诊断依据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如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感染诱发的红皮病、药物性红皮病等。鉴别诊断诊断标准
03治疗策略
去除感染、药物影响等诱发因素。去除诱因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个体化治疗轻度患者可单独采用局部外用药物。
中度患者可联合物理疗法和系统疗法。
重度患者以系统疗法为主,局部外用药物为辅。综合治疗治疗原则
010203外用药物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等。皮肤护理做好皮肤清洁、保湿,预防复发。物理疗法紫外线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或水疗(如温水浴、淀粉浴等)。局部治疗
推荐阿维A、环磷酰胺、环孢素等。传统药物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阿普米司特)和酪氨酸激酶(TYK)2变构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小分子靶向药物TNF-α抑制剂、IL-17A抑制剂等均有成功治疗报道。生物制剂010203系统治疗
04病情评估
符合以下1条:体温≥37.3℃、50%以上皮损肿胀或下肢水肿、浅表淋巴结肿大。轻度EP01符合以下至少2条:体温≥37.3℃、50%以上皮损肿胀或下肢水肿、浅表淋巴结肿大。中重度EP02可参考医师对病情的总体评价(PGA)、皮损体表面积(BSA)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等。评分量表03严重程度评估
05预防与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减缓焦虑和压力。心理支持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保持皮肤湿润。预防复发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皮肤科医生、风湿免疫科医生、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协作。定期复诊多学科协作长期管理
谢谢大家主讲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