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主讲人:XXX
2025.5
指南概述
流行病学
01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05
06
目录
CONTENT
病因与危险因素
03
治疗效果评价与随访
07
临床表现与评估
04
总结与展望
08
01
指南概述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共病称为COMISA,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0.6%~19.3%,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日间思睡、疲劳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COMISA可导致多系统不良结局,增加全因死亡率,因此其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失眠与OSA共病的现状
指南旨在为COMI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帮助其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COMISA患者。
指南目标与适用范围
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组织国内部分睡眠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COMISA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指南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使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检索时间更新截至2024年6月。
指南制定过程
指南背景与意义
02
流行病学
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病率差异
COMISA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6%~19.3%,失眠症状患者共病OSA达13.6%~77.5%,OSA患者共病失眠比例为23.4%~88%。
这表明COMISA在不同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关注其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病情况。
成人OSA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比例2:1~3:1,女性不同生命阶段生理和内分泌状态会影响睡眠,各阶段女性OSA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策略与男性存在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COMISA的患病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特殊人群中的患病率
在OSA患者中,主诉为失眠、任一失眠症状、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的患病率分别为38%、36%、18%、42%和21%。
特殊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群等,COMISA的患病率更高,需要特别关注。
患病率
03
病因与危险因素
高觉醒状态
慢性失眠患者表现为生理性高觉醒、交感神经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活跃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引起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睡眠和呼吸不稳定。
这种高觉醒状态会导致N1期和N2期睡眠增加,N3期睡眠减少,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
在N1和N2睡眠期,上气道肌肉张力下降,导致气道塌陷,对CO2反应性增高,呼吸觉醒阈值降低,致使环路增益增强,以及浅睡眠状态下呼吸中枢调控不稳定性,最终导致OSA。
颌面畸形、鼻腔和咽腔阻塞等情况会增加上气道塌陷的风险,从而诱发或加重OSA。
体质量增加
慢性失眠易出现疲劳,促使摄食增加和活动减少,导致体质量增加,进一步出现肺容量下降、上气道解剖容积降低、上气道塌陷,最终诱发或加重OSA。
肥胖是OSA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与OSA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生理因素
01
认知行为因素
日间社会功能受损进一步导致生活方式改变,比如活动减少、频繁打盹、咖啡因摄入增加等,增加对睡眠的错误感知,形成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如卧床行为增加等),从而导致认知高觉醒和睡眠驱动减少,加重入睡困难和睡眠片段化。
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会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02
情绪障碍
COMISA患者常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这些情绪障碍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加重OSA的症状。
情绪障碍与COMISA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影响的,需要综合考虑。
心理因素
年龄增长和性别差异是COMISA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患COMISA。
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OSA的患病率会增加。
年龄与性别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肢端肥大症等,也会增加COMISA的发生风险。
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与COMISA存在密切关系,需要在诊断和治疗中加以考虑。
其他疾病
COMISA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OSA或失眠患者的人群,患COMISA的风险更高。
遗传因素可能在COMISA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家族史与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04
临床表现与评估
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中打鼾伴呼吸暂停、醒后不解乏等是COMISA的常见睡眠相关症状。
这些症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