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狼疮肾炎诊治和管理指南(2025版)解读
主讲人:XXX
2025.5
狼疮肾炎的筛查与评估
2.
1.
指南更新背景与意义
狼疮肾炎的药物治疗
狼疮肾炎的治疗原则与目标
3.
4.
特殊类型狼疮肾炎的治疗
5.
治疗反应评估与难治性狼疮肾炎的管理
6.
狼疮肾炎患者长期管理
7.
狼疮肾炎相关慢性肾脏病(LN-CKD)的管理
8.
Contents
目录
指南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9.
01
指南更新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在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如发现新的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网络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为精准治疗提供靶点。
诊断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应用,使狼疮肾炎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有助于及时干预。
近年研究成果推动指南更新
大量临床试验结果为狼疮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如新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不断丰富。
长期随访研究揭示了狼疮肾炎患者的预后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长期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新循证医学证据积累
2019年版指南发布以来,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旧指南部分内容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更新指南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新版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分级,使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强度更科学、更明确,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指南更新的必要性
国内外研究进展
强调早期筛查与诊断
推荐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定期筛查尿液指标和肾功能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肾脏受累迹象。
对有明确肾脏损伤的患者,建议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注重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治疗
强调多学科团队(MDT)在狼疮肾炎诊治中的重要性,包括肾脏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肾脏损伤程度、合并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突出患者长期管理
新版指南增加了狼疮肾炎患者长期管理的内容,包括治疗反应评估、复发风险评估、并发症管理等。
强调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指南更新的总体方向
02
狼疮肾炎的筛查与评估
尿液指标筛查
所有SLE患者应定期筛查尿液指标,包括尿试纸条法、尿沉渣检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建议每3-6个月筛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伤。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早期发现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指标,当ACR≥30mg/g时,提示可能存在肾脏受累,需进一步检查。
肾功能指标监测
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当eGFR下降或Scr升高时,应结合尿液指标和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肾脏损伤的程度和进展。
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有明确肾脏损伤的患者,如持续蛋白尿0.5g/24h或肾功能下降,建议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狼疮肾炎的“金标准”,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01
02
03
筛查方法与频率
推荐采用2018年修订的国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分型标准,该标准将狼疮肾炎分为六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增加狼疮足细胞病和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两个病理类型,使病理分型更全面,能涵盖更多特殊病变类型。
推荐病理分型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对狼疮肾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强调病理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避免过度依赖病理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
诊断标准的细化
病理分型与诊断标准
疾病活动性评估
推荐使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或英国Isles狼疮评估组指数(BILAG)等工具评估SLE的活动性,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疾病活动性评估是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疾病活动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肾脏损伤评估指标
除了传统的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外,还推荐使用肾脏病理评分系统评估肾脏损伤程度,为治疗目标的制定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肾脏病理评分系统能更全面地反映肾脏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进展。
评估工具与指标
03
狼疮肾炎的治疗原则与目标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对于年轻女性患者,若计划妊娠,应避免使用对生育能力有影响的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应遵循从诱导到维持的长期、连续治疗原则,诱导治疗的目标是尽快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