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部湿疹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CONTENTS01一、手部湿疹概述02二、病因及发病机制03三、临床表现及分类04四、诊断及鉴别诊断05五、严重度评分06六、预防与治疗07七、共识的局限性与展望目录
一、手部湿疹概述01202X
定义与常见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国外研究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5‰~8‰,女性高于男性。国内虽无明确数据,但临床发病率高,多见于长期接触刺激物或变应原的人群,如医务人员、家庭主妇、建筑工人等。
手部湿疹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长期困扰,增加医疗负担,需引起足够重视。手部湿疹是发生于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及糜烂、渗出、鳞屑等继发皮损,常伴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与心理状态。
该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病程长,发病率较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疾病定义与临床意义
国内外诊疗现状国外已制定多部手部湿疹诊疗指南或共识,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内此前缺乏统一、权威的诊疗规范,临床实践中存在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诊疗指南在病因分析、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我国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诊疗共识。Part01制定共识的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手部湿疹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规范诊断流程,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共识的制定有助于统一临床医生对手部湿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Part02共识制定背景与目的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02202X
接触性变应原常见变应原有金属制品(镍、铬、钴)、天然橡胶、芳香剂、食物蛋白(生肉、动物内脏、谷物)等。接触后可引发Ⅳ型超敏反应,导致手部湿疹发生。
例如,部分对镍过敏的患者,佩戴含镍的金属饰品后,手部皮肤会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糜烂。接触性刺激物包括酸、碱、有机溶剂等强刺激物,以及水、肥皂、洗涤剂、机油、印刷品等弱刺激物。长期接触可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造成手部湿疹。
如长期从事湿手作业的工人,频繁洗手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接触洗涤剂后手部皮肤易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等症状。机械损伤外伤、搔抓、长期摩擦等机械损伤可直接损伤皮肤,破坏皮肤完整性,使皮肤更易受到外界刺激物和变应原的侵袭,从而诱发手部湿疹。
比如患者因手部皮肤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破损,之后接触外界物质时,更容易引发炎症,加重手部湿疹病情。外源性因素
遗传因素在手部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特应性体质患者常伴有哮喘、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其皮肤屏障功能存在缺陷,更易患手部湿疹。
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手部湿疹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遗传因素与特应性体质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手部湿疹。激素水平变化,如妊娠期、月经期等,也可能对手部湿疹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在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时,手部湿疹症状明显加重,而在情绪稳定后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与激素水平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细胞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失衡等,可导致皮肤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使手部湿疹迁延不愈。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衡,如锌、硒等,也可能与手部湿疹的发病有关。
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并发手部湿疹,且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免疫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与微量元素变化内源性因素
01免疫反应与炎症因子手部皮肤暴露于刺激物和变应原后,激活体内炎症反应,固有免疫细胞被启动并活化T细胞,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加剧皮肤屏障破坏。
这些炎症因子可进一步招募免疫细胞,形成恶性循环,使炎症持续存在,导致手部湿疹症状反复发作。02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手部湿疹反复发作的中心环节。屏障功能下降后,外界物质及病原微生物更易进入皮肤,加重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聚丝蛋白基因突变、角质层脂质及神经酰胺含量下降等,均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使手部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湿疹。03不同亚型的差异手部湿疹不同亚型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主要由Ⅳ型超敏反应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则由外源刺激物诱发的细胞毒作用导致。
特应性手部湿疹可能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异常反应有关,其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多种免疫通路的异常激活。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分类03202X
手部湿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红斑、丘疹、水疱、鳞屑、角化过度、皲裂等多种皮损,主观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
不同时期手部湿疹的皮损特点有所不同,急性期多以红斑、水疱、渗出为主,慢性期则以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皲裂等为主。皮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