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肤结核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Part01皮肤结核概述Part02临床表现Part03诊断要点Part04治疗方案目录CONTENTSPart05预后与预防
皮肤结核概述01
皮肤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包括人型、牛型和非洲型等菌株,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是主要致病菌。
该菌为需氧菌,生长缓慢,具有抗酸性,可在巨噬细胞内长期存活,导致慢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传播,如破损皮肤接触结核患者或污染的物体,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后在皮肤形成粟粒性结核。
还可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从体内其他结核病灶转移至皮肤。感染途径全球皮肤结核发病率较低,但在结核高负担国家和地区相对多见,我国部分地区仍有散发病例。
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及HIV感染者更易患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流行病学特点疾病定义与病原学
临床表现02
结核性丘疹结核性脓肿常见于面部、颈部和上肢,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坚实丘疹,直径约2-5mm,可融合成片,表面光滑或有鳞屑,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皮损多呈对称性分布,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形成脓肿,表面皮肤发红、发热,触痛明显,穿破后形成瘘管,排出干酪样坏死物质。
常继发于其他结核病灶,如肺结核、淋巴结核等,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多发生在四肢,尤其是下肢,溃疡边缘整齐,呈潜行性,基底暗红色,覆盖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溃疡周围常有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较硬,疼痛不明显,病程长,易复发。结核性溃疡皮肤损害类型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在37.5-38.5℃之间,持续时间不等,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发热多与结核病灶的活动有关,可伴有盗汗、乏力等症状。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呈游走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关节症状多为一过性,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关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结核、淋巴结结核等其他结核病的表现,如咳嗽、咳痰、咯血、淋巴结肿大等。
还可累及肝、脾、肾等脏器,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他系统受累系统症状
诊断要点03
010203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结核接触史,包括与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居住环境等,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结核病史及治疗情况。
注意询问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等,以及皮肤损害的起病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仔细检查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颜色、分布特点,观察有无溃疡、脓肿、瘘管等继发性改变。
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了解有无肿大、压痛、粘连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其他系统受累的体征。诊断依据典型的皮肤结核损害,如丘疹、溃疡、脓肿等,结合结核接触史和全身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皮肤结核。
但需与其他皮肤病如梅毒、麻风、皮肤真菌感染等相鉴别,需进一步检查确诊。临床诊断
细菌学检查皮肤刮片或脓液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较低,但一旦阳性即可确诊。
细菌培养是诊断皮肤结核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一般需4-8周,且阳性率也不高。1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机体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区分是活动性结核还是既往感染。
血清学检查如结核抗体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特异性不高。3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典型的结核结节,表现为上皮样细胞、郎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还可观察到血管周围炎、纤维素样坏死等改变,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病相鉴别。2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CT检查0102对于皮肤结核引起的深部组织病变,如肌肉、骨骼受累,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肺结核的诊断和分期,CT检查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发现早期、微小的肺部结核病变。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肺结核,对于发现肺部结核病灶及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对于皮肤结核并发的淋巴结结核,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可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04
初始治疗方案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等药物联合治疗,疗程一般为6-9个月,前2个月为强化期,后4-7个月为巩固期。
异烟肼具有杀菌作用,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繁殖;利福平对细胞内外的结核菌均有杀菌作用;吡嗪酰胺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强,可杀灭吞噬细胞内的结核菌。耐药结核的治疗若发现耐药结核,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方案,可选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等。
耐药结核的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18-24个月,且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异烟肼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