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39 M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73千字
文档摘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0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02临床表现与诊断03治疗策略与支持治疗04预防措施与生物安全05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纤细病毒科班达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其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编码糖蛋白前体,S片段双向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结构与基因组SFTSV对热敏感,60℃30分钟可完全灭活。不耐酸,对紫外线、乙醚、氯仿、β-丙内酯、甲醛及常用含氯消毒剂敏感。病毒抵抗力0102病原学特征

0102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可能的家畜或野生动物,如羊、牛、狗和鸡等,其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人与人直接密切接触也可导致传播。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流行季节为3月~11月,发病高峰一般在5月~7月。流行地区与季节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02

患者大多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达40℃以上,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典型症状严重症状与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表现

具有流行病学史(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和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可做出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病例标本SFTSV核酸检测阳性;或病例标本检测SFTSV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抗体水平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或病例标本分离到SFTSV。确诊依据诊断标准

治疗策略与支持治疗03

本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量的热量、蛋白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外周血/骨髓细胞学、血生化、凝血功能、炎症因子以及血清SFTSV载量,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重视并发症处理0102治疗原则

抗病毒药物探索目前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包括法匹拉韦、六氯酚、钙通道阻滞剂等,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需要注意时机,应在感染早期,即炎症反应阶段及时使用,但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不一定能改善预后。特殊治疗与药物应用

预防措施与生物安全04

高风险人群防护在SFTS流行区域及流行季节,高风险人群应加强防护,防止蜱叮咬,检查家养动物是否被蜱虫叮咬。01健康教育对高风险人群加强科学健康教育,提高对蜱虫及高风险动物的认知能力,增强社区医生对SFTS的早期识别和疑似病例的诊断能力。02个人防护与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帽、一次性医用口罩、双层手套、隔离衣及鞋套等。环境消毒与遗体处理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置。接触高病毒载量病人遗体的人员,需落实综合防护措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05

武汉大学赵海艳团队开发了一批针对SFTSV表面糖蛋白Gn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一株抗体在SFTSV感染的致死小鼠模型上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治疗SFTSV感染的候选药物。病毒学研究近年来,对SFTS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包括对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供了指导。临床研究研究进展

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研发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用于预防SFTS,相关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早期诊断与重症化预测进一步研究SFTSV的致病和疾病重症化机制,寻找疾病重症化的早期生物标记物,建立疾病进展与预后的预测模型,以实现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未来展望

谢谢大家主讲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