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过敏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诱因、危险因素、分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doc
文件大小:192.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95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过敏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定义、发病机

制、流行病学、诱因、危险因素、分型、临

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

过敏性急性冠脉综合征(Kounis综合征)(库尼斯综合征)一

种罕见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变应性心绞痛或变

应性心肌梗死。

1950年,Pfister和Plice医生报道了一名49岁男性在使用青

霉素后出现荨麻疹,接着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在应用了双香豆素、

罂粟碱、吗啡、盐酸苯海拉明治疗后,效果良好。

1991年,Kounis和Zavras引入了“过敏性心绞痛”和“过敏性

心肌梗死”这两个术语描述在过敏表现的背景下,冠状动脉痉挛或梗

死的现象,现在统称为“Kounis综合征”。

定义

Kounis综合征是一种异常的超敏反应,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表

现出心肌缺血的症状和体征。不管冠状动脉有无潜在病变,均可能发

生这种过敏反应。食物、药物或环境暴露等均可诱发,也被称为“过

敏性心绞痛综合征”或“过敏性心肌梗死”。

在所有的过敏患者中,有1.1%至3.4%的人被诊断为KS。任何年

龄人群均可以发生,但以40~70岁的人群易发生(68%)可发生在不同

种族、不同地域。

发病机制

既往对过敏相关的ACS发病机制的认识局限于低血压或休克引

起的冠状动脉灌注急剧减少。现有的证据显示过敏相关的ACS的发病

机制涉及以肥大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激活后引致的一系列级联

酶促反应,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各种炎

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炎症活跃触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和(或)冠状动脉痉挛。

过敏原进人人体后和特异性lgE抗体结合,通过高亲和性lgEFc

受体(FcsRI)介导激活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炎

症介质,包括类胰蛋白酶、胃促胰酶、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

因子以及前列腺素D2、白三烯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小板FeεR

Ⅰ、FcεRⅡ受体也参与相关的酶促反应。

组胺通过H1受体介导收缩冠状动脉,限制冠状动脉外膜的肥大

细胞游走,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激活血小板,

加强肾上腺素、5-羟色胺、血栓索作用,使内皮细胞产生致炎因子,

上调P选择索表达。组胺还可刺激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组

织因子,后者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

胃促胰酶、类胰蛋白酶通过激活金属蛋白酶降解斑块纤维帽连接

纤维,冠状动脉痉挛产生的剪切力等均可引起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

栓形成。

理论上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涉及患者体质因素、围手术

期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设计及其结构和置人操作技术

等众多因素,近来认识到过敏反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构成DES的聚

合物涂层,钼、镍、钻、铬、钛等合金属材料,洗脱药物,同期的口

服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均推测为可能的过敏原。

但单纯合金属材料的BMS涉及的是再狭窄而非内膜愈合不良及

其引发的晚期血栓形成。

洗脱药物引发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动物实验

显示60d后动脉壁内已检测不出洗脱药物。初步证据推测高分子聚合

物作为外来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

胞,特别是CD4辅助细胞,可分泌白介素4和13,表现出伴有嗜酸

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可能是DES置入后内膜愈合不良、晚期支

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

过敏反应可呈现出不同的发生时相,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

发生,持续数小时。也可发生在接触过敏原后4~6h,可持续数天

或更长时间。如机体反复、持续暴露于过敏原可引起长时期的炎症反

应,炎症反应可由于过敏原持续存在而迁延不愈。早期、晚期、极晚

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缘于不同时期的过敏反应因素参与所致。

有趣的是,通常意义上的、非过敏原导致的ACS也存在肥大细胞

的激活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AMI尸检资料显示肥大细胞聚集在粥

样硬化冠状动脉节段较正常冠状动脉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