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冠状动脉功能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
文件大小:970.45 K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79万字
文档摘要

冠状动脉功能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摘要】冠状动脉功能学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近

年来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方法发展迅速,衍生出多种新型技术,但目前其在国内

的应用率仍较低,为推动我国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

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该共识。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功能学;冠状动脉生理学;冠状动脉影像

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约1139万且逐年增加,带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

负担[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

CI)作为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决策尤为重要。经过数十载的发

展,以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FFR)为代表的冠状动脉(简

称冠脉)功能学评估成为了决策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以及欧美的相关指

南中均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2-4]。近年来,冠脉功能学领域发展快速,

衍生出多种基于FFR的新型评估手段,并陆续应用于临床,其中,有创性检查方

法包括以瞬时无波形比值(instantaneouswave-freeratio,iFR)为代表的

非充血性压力指数(non-hyperemicpressureratios,NHPR),基于冠脉造

影计算的FFR等,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基于冠脉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

CTA)计算的FFR等。这些评估方式在弥补FFR不足的同时,也在不同场景中展

现出了各自的优势[5-6]。但目前,我国的冠脉功能学评估应用率仍处于较低

水平,为推动我国冠脉功能学评估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

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通过评估和总

结现有研究证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共识。

FFR

一、FFR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冠脉包括心外膜大血管和微小血管,生理状态下对血流产生阻力的主要部分

是微循环。正常情况下,心肌血流量受灌注压和微循环阻力双重调节,与灌注压

成正比,与微循环阻力成反比。利用血管扩张剂可以诱发微循环充血,使微循环

阻力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并保持恒定,此时,心肌血流量只受到灌注压的调节。

因此,可以通过灌注压评估冠脉血流,反映血流受限程度。狭窄冠脉提供的最大

血流与同一支冠脉正常时提供的最大血流比值即为FFR。其简化定义为心肌最大

程度充血状态下,冠脉狭窄远端压力(Pd)与冠脉开口压力(Pa)的比值[7]。

二、FFR的临床应用

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均指出,在慢性稳

定性冠心病人群中无缺血证据时推荐使用FFR检查进行冠脉功能学评估(Ⅰ,A)

[2-4]。同时,FFR也可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非罪犯血管或无法明确的罪犯

血管以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STEMI)发病6d后的罪犯血管的评估[8]。

(一)慢性冠脉综合征

1.FFR在单支非左主干孤立性病变中的应用:对于无缺血证据且造影提示直

径狭窄40%~90%的单支非左主干病变,或造影与无创负荷试验结果不一致时,推

荐行FFR测量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4,9],可根据FFR检查结果制定病变的治

疗策略[10-11]。

2.FFR在单支串联病变或弥漫性病变中的应用:将压力导丝感受器送至病变

远端,通过连续压力导丝回撤技术评估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明确需要处理的

靶病变。在串联病变中,如回撤曲线显示多处压力阶差,建议优先处理压力阶差

较大处,干预后再次评估余下病变;如压力导丝回撤未发现明显压力阶差,提示

局部治疗效果不佳。从FFR回撤压力曲线中,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回撤压力梯度

(pullbackpressuregradient,PPG)和单位时间的瞬时FFR梯度等指标。这

些指标可以量化冠脉狭窄阻力的分布,在冠脉功能学层面区分局灶性病变与弥漫

性病变。较高的PPG提示功能学上的局限性病变,此类病变从PCI的获益大于P

PG较低的弥漫性病变[12]。PCI术前单位时间的瞬时FFR梯度较高的病变,相

较于较低的病变,术后的获益更多[13]。

3.FFR在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对于左主干病变,FFR0.80时延迟干预是安

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