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实验讲义-实验5-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使用.pdf
文件大小:408.9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5.57千字
文档摘要

实验41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使用

1881年迈克耳孙(Michelson,A.A.1852-1931)制成可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

波长的第一台干涉仪。后来,他又用干涉仪做了3个闻名于世的重要实验:迈克耳孙—莫雷

(Morley,E.W.1838-1923)“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解决了

当时关于“以太”的争论,并确定光速为定值,为爱因斯坦(Einstein,A.1879-1955)发

现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耳孙与莫雷最早用干涉仪观察到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的第

一线为双线结构,并以此推断光谱线的精细结构;迈克耳孙首次用干涉仪测得镉红线波长

(=643.84696nm),并用此波长测定了标准米的长度(1m=1553164.13镉红线波长)。

此外,迈克耳孙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起了重要作用,利用相干光在干涉仪上

分成两支的特点,可以在一支光路中加入待研究的物质。例如,加入气体盒来测定气体折射

率。现代,迈克耳孙干涉仪也用于傅里叶变换光谱研究。今天迈克耳孙干涉仪已被更完善的

现代干涉仪取代,但它的基本结构仍然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基础。我国第一台教学用迈克耳

孙干涉涉仪是天津大学物理系研制的。

【预习重点】

(1)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构造原理和调节使用方法。

(2)薄膜的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3)改变光程差的大小对等倾干涉的影响。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节方法。

(2)了解干涉仪的应用,会使用干涉仪进行相关测量。

【实验仪器】

迈克耳孙干涉仪、低压钠灯、白炽灯、带“T”标志的毛玻璃片。

图41-1迈克耳孙干涉仪

1-分束器G;2-补偿板G;3-可动反射镜M;4-固定反射镜M;5-反射镜调节螺丝;6-导轨;

1212

7-水平拉簧螺丝;8-垂直拉簧螺丝;9-微调手轮;10-粗调手轮;11-读数窗口;12-光屏

迈克耳孙干涉仪是根据分振幅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实验仪器,主要由4个高品质的光学

镜片和一套精密的机械传动系统装在底座上组成(图41-1)。其中作为分束器的G1是一面

镀有半透膜的平行平面玻璃板,与相互垂直的M1和M2两个反射镜各成45°角,它使到达镀

镆处的光束一半反射一半透射,分为两个支路Ⅰ和Ⅱ(图41-2所示),又分别被M1和M2

反射返回分束器会合,射向观察位置E。补偿板G平行于G,是一块与G的厚度和折射

211

率都相同的平行平面玻璃。它用来补偿光束Ⅱ在分束器玻璃中少走的光程,使两光路上任何

波长的光都有相同的光程差,于是白光也能产生干涉。M2是固定的,M1装在拖板上。转动

粗调手轮,通过精密丝杠可以带动拖板沿导轨前后移动,导轨的侧面有毫米直尺。传动系统

罩读数窗口内的圆分度盘每转动1格,M1镜移动0.01mm,右侧的微调手轮每转动1个分格,

-4-5

M1镜只移动10mm,估计到10mm。M1和M2的背后各有3个调节螺丝,可以调节镜面

的法线方位。M2镜水平和垂直的拉簧螺丝用于镜面方位的微调。

【实验原理】

1)等倾干涉环的产生和单色光波长的测量

图41-2迈克耳孙干涉仪光路图41-3干涉仪光路中的相干虚光源

在图41-2的迈克耳孙干涉仪光路中,当M和M两镜面相互垂直时,眼睛在E处观察到

12

′′

的反射镜M的虚像M是平行于M的一个对应平面;而光源S的虚像S和S,则可视为两个

22112

相干的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