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检验前质量控制要点.docx
文件大小:8.46 MB
总页数:8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28万字
文档摘要

精于质量,勤于控制

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正确认识“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准确

口对于“检验医学”而言,检验结果准确是命脉口对于“准确”的认知:实验室和临床存在差异

实验室:正确反映标本的状态

临床:正确反映患者的病情

□一旦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临床预期不符..

为了准确:需要全面质量控制

口检验

口检验

口检验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相应条款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有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概念

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

广义: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

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

检验:有效地控制所有影响检验报告质量的要素,

确保检验质量。

实验前(分析前)

实验中(分析中)

实验后(分析后)

分析前时间概念

分析前时间概念

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

ISO15189:2012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

始于:来自临床医师的申请,包括检验要求、

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

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

终于: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检验前…

口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

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既与检验质量密切相关,又与生物安全密切相关。

□对于“标本物流”的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工作

口没有标本质量,就没有准确的检验结果。

目前的现状

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临床工作量越来越大,实验室标本也不断增加

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标本在送达实验室之间,是游离于实验室质量控制之外的

口我们能解决几乎所有的检测问题,唯一解决不了的是检验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标本质量

口为保证标本质量,需要患者的配合,更需要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大量工作

检验师每天工作第一步——人工检查标本质量

每份不合格标本都是风险!

什么是不合格标本?

标本信息标本自身质量标本运送

显性不合格:

可在最初的筛检时发现,避免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如:溶血标本——血K增高

隐性不合格:

出现检验误差后才发现,

甚至导致不良后果时,也未发现如:血糖标本——标本室温下久置,降低血常规标本——肉眼不可见凝块,

血小板减低

掌握“检验前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掌握“检验前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不合格标本原因

●未粘贴条码

●条码粘贴不正确、不牢固

●条码上项目显示不全,但手工未书写的

●标本无任何标记(病人信息)

●标本的病人信息不符(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害

●严重溶血

●严重脂血

●标本量不足

●采血量不准确(特别是疑血、皿沉应严格控制采血量

●采集顺序错误(静脉乐血血按抗管一足的顺序采装

●未正确使用抗凝剂

●各种采血管之间的交叉污染

●◎

●●

●●

需空腹抽血而未空腹抽血

需要特殊时间段菜集的(如糖耐量、皮质醇疟原虫、血培养号

需标注采血时间/部位的但未标注需特殊处理而未做到的

需防腐处理而未添加防腐剂

防腐剂使用错误

24小时标本未注明尿量

采集的标本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

未按规定时间送检的

未做到无菌处理的各种培养标本厌氧培养标本未满足厌氧要求

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

1患者准备

2标本的正确采集

3标本的运送

1、患者准备

患者状态

止血带

捆扎

民族

性别年龄

固定因素

运动体位

脂血情绪

药物

生理

可变因素

静息

静息

运动

ALT

AST

LDH

CK1

WBC

Plat

尿蛋白

隐血

患者准备一运动、体位

Hb

4%

ALT

7%↓

HCT

6%

AST

9%↓

ALP

9%↓

K

1%↓

TG

6%↓

Ca

4%

T4

11%

采血时的姿势对检验结果相当重要。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分从心血管系统进入组织间隙。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直径大于4nm的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15%。因此,住院与门诊检查的数据往往有差别

案例之日间变异、运动、体位影响

——高血压四项

饮食控盐体位

饮食控盐

体位

立位/卧位

日间变异清晨采血

静息/起床后轻微走动2小时

药物标本质量无溶血/脂血标本放置环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