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的临床药理学基础;
发展背景
01药物数量的增多
02药物不合理使用
03医药经济负担加重;
处方中的重复用药;
临床药理学基础
定义
研究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规律和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交叉学科。
药物
病情机体(证候);
概念理解
针对疾病的病因和临床发展过程,依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
和药物(给药途径、剂量、时程)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风险。;
任务与内容
一、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如:感冒药的临床药理作用;
临床药理学基础
感冒药的临床作用
1
解热镇痛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布洛酚
22种常用感冒中20个含该成分,主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通过中枢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从而缓解发烧,头痛,四肢酸痛。
2
收缩鼻粘膜血管——盐酸伪麻黄碱
盐酸苯丙醇胺(PPA)禁用后,基本含有该成分。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中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收缩黏膜血管,缓解鼻黏膜充血。;
临床药理学基础
感冒药的临床作用
3
镇咳成分——氢溴酸右美沙芬
22种常用感冒中约6个含该成分,作用于咳嗽中枢,效果确切,且无可待因引起的成瘾性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4
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22种常用感冒中约15个含该抗组胺成分,使鼻腔分泌物干燥和黏稠,减少打喷嚏和分泌鼻液。但具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
(中医临床使用大剂量麻黄治疗新冠肺炎效果佳);LTs
(血管通透性,白细胞趋化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二、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如:不同人体药物代谢酶差异(乙醇代谢)
吸收影响药效:替诺福韦VS恩替卡韦
疾病对药物使用的影响
环孢素(免疫抑制,用于器官移植)
(疾病对用药影响哮喘患者能否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慎用药物);
案例解析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药物治疗
【案例】患者,女,76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1天”入院。2年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胸闷,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急诊行PCI术,并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植入2枚支架,术后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日等药物治疗。1天前,患者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并放射至肩背部,对症处理后未能明显缓解遂住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高血压3级(极高危)。
【解析】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术,并于原支架近端植入1枚支架。患者恢复进食后给予硫酸氢氯毗格雷片75mg,1次/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一次/日,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2次/日等药物治疗。
【解析】该患者既往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应先排除是否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有关,建议行硫酸氢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检测。该患者硫酸氢氯毗格雷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CYP2C19*2/*3(636GA,681GA),为CYP2C19慢代谢型,硫酸氢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降低,常规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建议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调整为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为替格瑞洛90mg,2次/日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日,患者用药后无消化道不适症状及出血表现,治疗7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通过基因型检测为患者实施个体化给药,从而优化治疗方案,对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患者,女,25岁,癫痫发作。医嘱口服维持剂量苯妥英钠250mg/d,血药浓度监测为
3.5ug/ml,未达到治疗范围。于是升高剂量到400mg/d,患者出现痉挛,类似癫痫
发作的症状。再次进行血药监测为19.6ug/ml,仍处于治疗范围低端。
其他生化检查发现患者血清蛋白为2.0g/L,远低于正常范围34-48g/L,患者有低蛋
白血症。推荐检查患者游离血药浓度,结果为10.6ug/ml,大大高于游离苯妥英钠浓
度范围,减低用药剂量后患者症状消失。
分析:苯妥英钠中毒症状与治疗无效症状很相似。需要根据TDM的结果调整剂量。药物
的疗效取决于游离型血药浓度的大小。;
临床药理学导论
三、药物不良反应(ADR)
药品是把双刃剑,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药物不良反应所造成的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继心血管
病、肿瘤、慢阻肺、脑卒中之后,位居第5死因,在非正常死因(工伤、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