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11.12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34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解读

主讲人:XXX

2025.5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04

01

02

03

04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

静脉溶栓治疗

机械取栓治疗

再灌注治疗的医疗质量改进

04

05

指南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01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

01

卒中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每延迟1分钟,将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

卒中高发病率与致残率

02

在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阶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在内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残疾。

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减少脑组织损伤,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03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

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编写该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指导和建议,以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指南发布的必要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中国卒中学会邀请国内卒中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编写组,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研究背景,能够对现有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专家团队涵盖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确保从多角度对再灌注治疗进行全面评估。

专家团队组建

编写组对MEDLINE数据库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检索,分析总结形成临床证据,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9月30日。

依据《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中的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体系对证据进行分级,形成分级推荐意见。

证据收集与分析

组织多次专家讨论会,对指南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确保推荐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临床实践需求,对指南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贴合我国临床实际。

多次讨论与修订

指南制定过程

02

静脉溶栓治疗

新型溶栓药物的优势

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新型溶栓药物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在药物稳定性、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替奈普酶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强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溶栓时间窗,提高溶栓成功率。

阿替普酶的临床地位

自1996年美国FDA批准阿替普酶以来,其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在已知发病后4.5小时内,对于NIHSS评分≥4分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脑血流,降低致残率。

不同药物的对比研究

多项研究对新型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进行了对比,如RAISE试验表明,瑞替普酶的疗效不劣于甚至可能优于阿替普酶,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与之相当。

替奈普酶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与阿替普酶相似的疗效,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优,如在发病4.5~24小时内的特定患者群体中。

溶栓药物选择

时间窗延长的临床意义

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以内,但约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

时间窗的延长意味着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从而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时间窗延长的循证依据

多项研究为时间窗延长提供了循证支持,如EXTEND研究、WAKE-UP研究等,这些研究通过高级影像学检查筛选患者,证实了在超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发病时间明确为4.5~9小时,且存在CT或MRI上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

灌注成像技术如CTP、MRI等可量化缺血半暗带组织,识别出发病4.5小时后仍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的患者。

例如,TRACEⅢ研究探讨了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性,通过影像学筛选合适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拓展

建立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可最大限度缩短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快速的溶栓治疗对于挽救缺血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损伤至关重要。

绿色通道的重要性

包括优化急诊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等。

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评估和治疗。

绿色通道的建设要点

通过绿色通道建设,可显著缩短门到针时间(DNT),提高静脉溶栓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例如,美国“跟着指南走”项目中的“卒中达标”项目,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将静脉溶栓患者DNT<60分钟的比例提升109%。

绿色通道的实践效果

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

03

机械取栓治疗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