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CONTENTS目录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1静脉溶栓治疗的更新要点02机械取栓治疗的更新要点03影像学评估在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04再灌注治疗的医疗质量改进05总结与展望06
指南制定背景与意义01202X
卒中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在恢复脑血流、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残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卒中治疗的关键手段。卒中高发病率与致残率01近年来,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领域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扩大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适应证人群。
然而,再灌注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溶栓药物的选择、患者个体差异等,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再灌注治疗的进展与挑战02为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中国卒中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2024年指南。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再灌注治疗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推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指南制定的必要性03卒中现状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指南编写组对MEDLINE数据库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领域的研究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9月30日),分析总结形成临床证据。
共纳入了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涵盖了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多个方面。01证据检索与分析邀请我国卒中领域的专家,对现有证据进行广泛讨论,依据《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中的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体系对证据进行分级。
形成了分级推荐意见,包括Ⅰ类(获益风险,应实施)、Ⅱa类(获益风险,合理实施)、Ⅱb类(获益≥风险,可考虑实施)和Ⅲ类(无益或有害)。02专家讨论与分级推荐指南还形成了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绿色通道流程图,明确了患者的筛选、评估、治疗及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
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治疗决策,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效率和质量。03绿色通道流程图的制定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的更新要点02202X
多项研究表明,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例如,TRACEⅢ研究显示,替奈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相比,3个月时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更高,且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1特殊人群的溶栓注意事项03溶栓效果与预后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均为首选溶栓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
替奈普酶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能够更有效地溶解血栓,且不良反应与阿替普酶相当。对于高龄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静脉溶栓同样安全有效,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对于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虽然静脉溶栓也能获益,但需权衡溶栓与出血的风险,可考虑早期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溶栓药物的选择发病4.5小时内静脉溶栓
时间窗的扩展与影像学评估通过灌注成像等高级影像学技术,可以筛选出发病4.5~24小时内仍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例如,EXTEND研究和TRACEⅢ研究均表明,对于存在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超过4.5小时,静脉溶栓仍可改善功能结局。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发病4.5~24小时内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影像学评估,明确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尤其是无法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替奈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替奈普酶的应用与优势替奈普酶在扩展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TRACEⅢ研究中,替奈普酶0.25mg/kg用于发病4.5~24小时内的患者,3个月极好功能结局(mRS评分0~1分)比例更高。
替奈普酶的使用更便捷,无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且在溶解血栓方面具有更强的活性。发病4.5~24小时内静脉溶栓
目前,联合用药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如MOST研究探索了静脉溶栓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瑞替普酶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联合用药的探索与研究联合用药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提高溶栓效果,减少血栓复发。
但联合用药也可能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应用中谨慎权衡。联合用药的潜在优势与风险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明确联合用药的最佳方案和适用人群。
同时,探索新型联合用药组合,如溶栓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的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