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个案全程管理
汇报人:sky
目录
01
病例基本情况
02
吞咽功能动态评估
03
多维度护理干预
05
营养支持管理
04
神经康复训练方案
06
效果评价与转归
病例基本情况
01
患者信息与病史概要
患者为59岁男性,因脑梗死入院。
基本信息
经检查发现左侧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
梗死部位
NIHSS评分达18分,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较为严重。
病情评分
发病后72小时,患者仍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症状。
吞咽状况
初始吞咽功能评估
通过VVST-CV测试,可进一步明确患者渗透误吸的风险程度。
VVST-CV测试
MWST试验结果为3级,提示吞咽功能存在一定障碍。
MWST试验
患者GCS评分为14分,表明意识状态相对较好。
GCS评分
吞咽功能动态评估
02
洼田饮水试验实施
采用3ml稀流质进行测试,成功诱发了隐性误吸,有助于进一步评估患者吞咽功能。
稀流质测试诱发情况
视频造影显示,患者梨状隐窝存在残留现象,这为后续试验提供了基础观察信息。
梨状隐窝残留情况
容积-黏度测试分析
选用200mPa·s蜂蜜状液体进行容积-黏度测试,该液体特性适合评估患者吞咽情况。
测试液体选择
将一口量设定为5ml进行优化测试,此设置对降低渗透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一口量优化
通过上述测试优化,渗透发生率成功降低至15%,表明该测试方案具有一定有效性。
测试效果
多维度护理干预
03
体位代偿策略
将床头抬高45°,可利用重力作用帮助食物通过食道,减少食物反流和误吸的风险,促进患者更安全地进食。
45°床头抬高
指导患者向健侧转头进行吞咽动作,这样能使患侧梨状隐窝变窄,食物更易从健侧通过,降低误吸可能性。
健侧转头吞咽
配合进行下颌回缩姿势训练,可缩小会厌谷空间,减少食物残留,进一步提高吞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颌回缩姿势训练
食物性状调整策略
在食物中配合使用蛋白增稠剂,可增加食物的黏稠度,使其更易形成食团,便于患者吞咽,同时补充蛋白质营养。
依据IDDSI分级,先让患者食用4级布丁状食物,随着吞咽功能改善,逐渐过渡到6级软食,以适应患者不同阶段的吞咽能力。
IDDSI分级应用
蛋白增稠剂配合
间歇管饲实施
每日进行4次IOE管饲,规律的管饲次数有助于维持患者稳定的营养摄入节奏。
每次注入200ml匀浆膳,既能保证患者每次获得一定的营养量,又不会因一次注入过多而增加吞咽或消化负担。
通过这样的管饲安排,维持患者日能量1800kcal,满足患者身体的基本能量需求,促进身体恢复。
01
02
03
每日管饲次数
每次注入量
日能量维持
神经康复训练方案
04
舌骨喉复合体训练
Shaker训练法是舌骨喉复合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动作锻炼相关肌肉。
Shaker训练法
配合Shaker训练法,使用冰柠檬棒进行刺激,可增强训练效果。
冰柠檬棒刺激
每日进行3次训练,每次持续10分钟,以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训练频率与时长
神经肌肉电刺激
刺激设备
采用VitalStim双通道电极,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提供稳定支持。
刺激参数
使用80Hz脉冲进行刺激,该参数有助于有效刺激甲状舌骨肌群。
刺激部位
刺激部位为甲状舌骨肌群,可针对性地改善相关功能。
代偿性吞咽手法
组合训练主要用于改善咽期启动延迟的问题,提高吞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训练目的
用力吞咽法与声门上吞咽法组合训练,可增强训练效果。
用力吞咽法
声门上吞咽法是代偿性吞咽手法的一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吞咽功能。
声门上吞咽法
营养支持管理
05
个体化营养配方
为满足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身体恢复需求,提供高蛋白(1.5g/kg)的营养摄入,有助于增强患者免疫力和修复受损组织。
高蛋白摄入
01
每日补充25g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消化问题,维持患者肠道健康。
膳食纤维补充
02
配方中强化ω-3脂肪酸,对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利于患者康复。
ω-3脂肪酸强化
03
进食安全监控
该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医护人员根据吞咽肌群活动情况调整进食方案,确保患者进食过程安全、顺利。
通过实时追踪,可及时发现患者吞咽过程中的异常,如吞咽无力、不协调等,以便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误吸等风险。
运用无线表面肌电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追踪患者吞咽肌群的活动情况,为进食安全提供保障。
无线表面肌电监测系统
实时追踪的意义
保障进食安全
效果评价与转归
06
功能恢复评估
治疗后4周,患者的FOIS评分从2级显著提升至5级,表明吞咽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01
FOIS评分提升
经过治疗,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下降至5%,有效减少了因误吸带来的健康风险。
02
误吸发生率降低
并发症预防成效
02
在住院期间,患者未发生误吸性肺炎,体现了预防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