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厦门市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发展环境研究.docx
文件大小:40.3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11千字
文档摘要

厦门市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摘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厦门市“4+4+6”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高端人才对产业的发展起着核心和引领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环境现状,探讨了厦门市在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借鉴苏州、长沙和杭州三地生物医药成功引才的经验,提出了构建厦门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高端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25-03

一、厦门市现有人才政策发展现状

充分发挥海滨城市地理优势,大力加强公共环境和人居环境基础建设,厦门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对于吸引高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厦门市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如《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海沧区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府从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壮大产业发展能级、加强组织保障服务四个方面共提出了二十三条具体措施。这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出台为厦门吸引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高端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端人才引进方面

(二)高端人才考评导向标准方面

目前厦门市人才的考评机制较为单一,其评价方式主要还是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看法,以产业链式发展为考评主线,将人才置于产业链发展之中,由用人单位和成果转化单位进行人才考评,尚未构建起系统的考核体系,缺乏相应的考评规范细则。相比而言,苏州、长沙对于高端人才的考核机制更加科学,指标全部量化,留足了柔性空间,对“失败”的包容性较大。

(三)高端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

厦门市在留住人才方面,主要采用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即在人才安居、便利就医、家属保障、出入境便利等方面提供优惠,尚未给予高端人才在发挥聪明才智、成长需求上提供更有价值的、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高端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不足。而苏州等城市则是在制度层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采用将科技成果等处置权力下放给人才平台与研发团队,并准予它们自主决定科研成果的最终处置方式。从实施效果看,这些制度上的创新有效地增进了高端人才与用人单位和地方的“粘性”。

(四)创新创业产业配套政策方面

三、原因分析

(一)引才政策力度不足

一是政策宣传程度不足。相比与苏州,厦门市对海外高端人才政策宣讲的广度不错,但深度还不足,根据调研和访谈情况,不太了解相关政策的占26.8%。

二是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国际化高端人才发展的关联权重较高。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厦门和长沙在海外高端人才资金支持的力度弱于苏州,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厦门薪资水平也偏低。

三是职称评审优惠政策不足。相当一部分受访人才表示对职称评定有较高的需求,因生物医药行业对保密还有一定要求,其成果并非以论文、专利等形式表现,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未能依据生物医药行业科研属性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二)产业发展水平不足

一是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链对于后续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受访的高端人才对产业链问题较为重视。大多数人才认为目前厦门市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在开展新产品研制过程中,所需的很多产品零部件都需要向外地购买,如广东、浙江等地,本地的原材料产业配套不足,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后续应加强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研究。

二是公共开发测试平台建设不足。创新创业企业因资金和辅助人才的不足,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公共平台有较大的需求,受访者表示公共平台是否完备对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影响很大,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厦门,还是长沙或者苏州园区,均有相同的结论。厦门园区的公共创新创业平台,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距苏州园区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三)配套服务水平不足

一是“一站式”服务程度不够高。国家一直倡导政府应将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更加体现党的宗旨;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大都不愿意将较多的精力消耗在常规的社交以及繁琐的行政流程方面。调研情况表明“一站式”服务对国际化高端人才发展的影响程度很大。良好的服务会影响人才的去留,厦门市在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文化包容性不足

厦门、长沙和苏州,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厦门属于闽南文化,相对比较保守,而长沙和苏州的地域文化更为开放。调研表明,厦门地域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程度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回流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建设

目前,厦门市构建了包括海沧科技创业中心、中试基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和企业自建区的“研发创新—孵化—中试—产业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人才、资本聚集,在新型疫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