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物检验检疫高水平特色人才文化素养的培育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40.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02千字
文档摘要

生物检验检疫高水平特色人才文化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质检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亟需迈向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针对当前行业特色人才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文化素养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文章以中国计量大学生物检验检疫类高水平特色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探讨了质检行业领域中实施“精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通过强化行业特色教育、党建引领文化发展、团队“精准”文化潜移渗透和质检行业资源的充分发挥等途径提升特色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为提升行业特色高水平人才教育质量提供了实质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20-03

二、行业特色院校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如今的研究生群体主要由00后组成。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学生更加追求个人需求以及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传统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形势,在既保持行业特色高校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满足研究生实际培养的需求[4]。这种状况的改善需要在教育体系中更加重视文化素养教育,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能在文化和人文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加强文化熏陶和拓展人文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检验检疫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的培育和实践

国内关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研究生文化素养现状和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有关综合院校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内容不仅涉及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还涉及影响体系运行的因素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5-7]。然而关于行业特色院校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的工作主要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介绍了他们的培养特色,并分析了行业特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8-10]。这些研究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行业特色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往往忽略了行业特色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本文以国家质检行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提升质检行业特色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从强化行业特色教育、党建引领文化发展、团队“精准”文化潜移渗透和质检行业资源充分发挥等四个层面,探索生物检验检疫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规范、严谨、求实、创新)培育和实践。

(一)强化行业特色教育

“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而“精思国计,细量民生”则是我校的校训。这一办学特色和校训不仅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专业定位和使命,也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一办学特色和校训,研究生可以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水平,从而激励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取得长足发展。

为了强化生物检验检疫研究生对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解和认同,并提升其“精准”文化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二是课程思政强化熏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领会“精”与“细”作为计量科学和事业的核心追求。同时,强调生物检验检疫行业“精准”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量值准确和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名师垂范言传身教。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让他们不仅成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精准”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这些专家的参与能够为研究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境界,从而使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精准”文化在生物检验检疫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践行这一文化核心。

(二)党建引领文化发展

研究生党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质检行业高校中,党建引领文化的发展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品质。

一是按导师不同建立党支部。通过按导师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结构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党支部能够在学术和科研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导师的榜样作用能够激励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学术领域中追求卓越。

二是联合建立友好党支部。针对在质检行业相关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如学校和行业特色科研院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确保这些在联培单位的研究生党员的党组织生活不间断,生物检验检疫类研究生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和对方单位建立友好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利用网络通信手段,确保每位外地党员积极融入支部队伍和参与支部建设,充分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保持了党员的组织关系,还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