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目录CONTENTS01制订背景与意义03输血策略02血液保障模式04实施与管理05未来展望
制订背景与意义01
1严重创伤的高致死率严重创伤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出血是其首要死因。创伤后早期死亡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我国创伤发病率随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和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不断升高。2国内外救治模式差异国际上对于严重创伤输血救治的策略逐步趋同,以纠正创伤早期凝血障碍的全血输注策略和采用平衡比例成分血重组全血的止血复苏理念逐渐得到广泛认同。
国内多数情况在入院后采用经过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的同型血液,没有广泛采纳通用型血液,导致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前的等待时间过长。3共识制订的必要性国内尚缺乏针对严重创伤院前和院内紧急救治阶段血液保障模式的指南或共识,输血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推动严重创伤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和输血策略的改进,切实落实“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的急救理念,中华医学会等组织专家制订了本共识。严重创伤救治现状
血液保障模式02
院前急救与院内信息沟通院前急救团队在现场救治的同时要密切保持与接诊医院的联系,有责任将患者的信息实时向医院传输,并协助医院完成接诊的准备及启动预警。
城市应建立创伤急救网络指挥调度中心及互联互通平台,通过完善创伤急救网络指挥调度中心、院前、院内三者间的信息交换及预警联动机制,完善各创伤中心之间的联动机制。通用型血液的使用推荐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阶段使用低效价O型全血或平衡比例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成分血。
通用型血液溶血风险小、更快速获取、输血效果良好,可减少不可逆性出血的进展。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对院前急救团队的规范化培训,对创伤患者伤情做出准确判断,熟悉严重创伤伤员的转运流程,掌握严重创伤救治原则及处理方法。
急救站服务半径不超过5km,救护车接诊患者后平均15min可以抵达城市创伤中心。院前血液保障
对于入院后的严重创伤患者,仍需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但应尽量缩短检测时间。
在紧急情况下,可先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可采用快速配血法。院内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医院设有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具有固定的创伤救治专业技术人员,条件成熟的医院建议设立实体化创伤中心。
多学科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共同参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院内多学科协作采供血机构应根据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提前做好血液储备和调配工作。
建议在创伤中心设置中心血站,做好血液应急检测、储备、供应和统筹调配等工作,以保障创伤救治的临床用血。采供血机构的配合院内血液保障
输血策略03
01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组织氧供不足的创伤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
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70g/L和(或)Hct0.21时,推荐输注红细胞,使Hb维持在70~90g/L,或Hct维持在0.21~0.27。红细胞输注指征02对于复苏后的创伤患者,Hb在70~100g/L和(或)Hct在0.21~0.30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
若无组织缺氧症状,暂不推荐输注红细胞。红细胞输注时机03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推荐输注储存时间14d的红细胞,以减少创伤性凝血病、ALI、感染、高钾血症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复苏完成后,如果患者合并有急性肺损伤(ALI)或ARDS的风险,应尽量避免输注含有白细胞成分的红细胞。红细胞输注注意事项红细胞输注策略
当PT、APTT1.5倍参考值,INR1.5或TEG参数R值延长时,推荐输注FFP。
对于严重创伤大出血、预计需要输注≥20U红细胞的患者,推荐尽早积极输注FFP。血浆输注时机对于明确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的创伤患者,推荐输注FFP。
推荐输注的首剂量为10~15ml/kg,然后根据凝血功能以及其他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决定进一步输注量。避免将FFP用于扩容、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于既往有口服华法林的创伤患者,为紧急逆转其抗凝血作用,推荐输注FFP(5~8ml/kg)。血浆输注注意事项血浆输注指征血浆输注策略
血小板输注指征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应尽早积极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50×10^9/L时,考虑输注。01血小板输注时机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血小板100×10^9/L,可以不输注。02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对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或严重大出血多发伤的患者,血小板应维持在100×10^9/L以上。
推荐输注的首剂量为2U/10kg浓缩血小板或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1袋)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