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CONTENTS疾病概述诊断要点治疗策略目录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的价值与展望0102030405
疾病概述01202X
病原学特征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属于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2010年首次分离。
病毒主要攻击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诱发病毒血症,激活免疫细胞,引发细胞因子风暴。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传染源为蜱,家养动物如牛、羊、犬等亦可能携带,传播途径多样。
人群普遍易感,丘陵、山地居民及户外工作者风险更高。发病机制病毒通过蜱叮咬传播至人体,诱发病毒血症,激活免疫细胞,进而触发细胞因子风暴和剧烈炎症反应综合征。
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患者病死率高。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潜伏期7-14天,随后进入发热期伴乏力、消化道症状及血细胞显著下降。
极期或器官衰竭期则出现多脏器受损、神志障碍及DIC。
缓解期注意继发感染与IPA,最终恢复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临床分期重症SFTS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有基础疾病及有合并症等,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高危因素轻型症状轻,血小板轻微或无下降;普通型如流感,血小板轻中度下降,自限性预后好。
重型血小板持续下降,全身炎症反应重,多脏器受损;危重型病情急进,血小板显著下降,伴SIRS、MODS、HLH。临床分型临床特征
诊断要点02202X
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且迅速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
可出现乏力、消化道症状、多脏器受损、神志障碍等。临床表现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血生化检测异常与炎症反应介导的脏器损伤相关。
炎症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在发热期和极期有明显的细胞因子风暴。实验室检查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及SFTSV核酸检测可确诊SFTS。
需要鉴别具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测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尔堡出血热等其他出血热通过流行病学史及血清学方法可鉴别。与其他出血热的鉴别主要是经蜱叮咬传播的几种立克次体病,包括斑疹热、Q热及流行性斑疹伤寒等,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与立克次体病的鉴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也常见于细菌性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淋巴瘤等疾病,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相关实验室检查以鉴别。与其他疾病的鉴别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03202X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及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适当增加饮水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一般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者,可输血浆、血小板改善症状。血液制品输注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时,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他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一些研究正在进行中。免疫调节治疗托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SFTS患者的病死率。其他免疫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毒治疗
脑炎需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时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与过度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风暴相关,导致疾病快速进展和预后不良。
诊断参照HLH04标准。重症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需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并发症管理
预防与控制04202X
防蜱措施在高发季节,特别是在疾病高发的区域,如大别山区和辽东半岛等地,公众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注意防范蜱虫叮咬。避免接触动物避免与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密切接触。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个人防护
流行病学监测公共卫生部门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疾病流行情况。01动物疫病监测与农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监测牲畜中的疾病流行情况。02殡葬制度指导完善相关殡葬制度指导,避免因不当处理死者遗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03公共卫生措施
早期诊断与识别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早期诊断、识别机制以及院内感染防控措施。医护人员防护面对暂时诊断不明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医护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患者管理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院内传播。010203医疗机构防控
专家共识的价值与展望05202X
为规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疗,提高重症SFTS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指导性意见。提高救治成功率对临床救治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全面、科学、实用的指导意见。提供全面指导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论证,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诊疗经验形成。促进多学科合作专家共识的价值
研究方向进一步研究SFTSV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开发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发病率。诊疗技术改进探索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提高早期识别率。未来展望
谢谢大家202X汇报人:XXX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