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布尼亚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pptx
文件大小:15.53 MB
总页数:12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45万字
文档摘要

布尼亚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

布尼亚病毒科

动物病毒属

正布尼亚病毒属

汉坦病毒属

内罗病毒属

白蛉病毒属;

Genus/virus;

出血热

(Hemorrhagicfever)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Acuterespiratoryillness);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WestNilevirus(WNV)activityreportedtoArboNET,by

□NoWNVactivity

AnyWNVactivity*

●WNVhumandiseasecase

▲WNVpresumptiveviremicblooddonort;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CasesofHantavirusPulmonarySyndrome(HPS)invisitorswhostayedatCurryVillageinYosemiteNationalParkwerereported;

病毒性出血热

·泛指一种发热伴以出血症状的严重综合征,严重的可导致休克。

·病原: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线状病毒科

·传播方式:蚊媒、蜱媒、动物源性和传播途径未明。

·确诊: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治疗:无特效疗法。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液、输血和抗休克治疗。;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主要病毒

·丝状病毒: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

·沙粒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拉撒热、阿根廷出血热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等。

·黄病毒科: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治;

概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virus,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BV),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也是一个新发传染病。

·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

·以成人感染为主,近年来也有儿童感染病例报道。

·SFTSV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给人类,与猫和狗等动物密切接触或人与人直接密切接触导致传播也有报告。

·国内外关于SFTSV因人际传播而引发SFTS聚集性的疫情事件时有发生。

·临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且迅速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终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亡。

·自2010年以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SFTS诊疗能力的提高,我国SFTS整体病死率下降,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FTS患者病死率高达

44.7%。;

流行概况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

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发生疑似人粒细胞

无形体病病例。

·2009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

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

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型

布尼亚病毒,学名:大别班达病毒,初步确认该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我国7个SFTS高发省份中,浙江和山东的报告病死率最高,其次为江苏、安徽、湖北、辽宁,河南病死率较低。

·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也陆续报道病例。

·全球流行风险增加。;

流行概况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

·SFTS发病整体呈上升、扩散趋势

·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902例,死亡966例,年

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

流行概况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

·SFTS发病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

·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

·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