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要点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2
风险识别与评估
01
有限空间基本概念
03
安全作业规范
04
检测设备使用
05
应急处理机制
06
案例分析与警示
有限空间基本概念
01
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人员进出困难,通风不良,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和缺氧等危害的空间。
特性
空间有限,通风不畅,可能造成氧气不足或有毒气体聚集;进出口受限,逃生困难;可能存在隐蔽危害,如毒物、高温等。
定义与特性解析
典型场景分类
地下空间
如地窖、地下室、地下通道等。
地上空间
密闭空间
如储罐、反应釜、锅炉、管道等。
如船舱、车厢、冷藏集装箱等。
1
2
3
涉及地下室、地窖等有限空间作业。
建筑行业
涉及地下通道、下水道等有限空间作业。
市政工程
01
02
03
04
涉及储罐、反应釜、管道等有限空间作业。
化工行业
涉及船舱、车厢等有限空间作业。
交通运输行业
行业应用范围
风险识别与评估
02
危险因素识别方法
工作安全分析(JSA)
对有限空间内进行的作业进行详细分析,识别潜在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03
02
0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对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潜在危险并采取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在作业开始前,对有限空间内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确定预防措施。
氧气浓度
检测有限空间内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防止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
可燃气体/蒸气浓度
有毒气体/蒸气浓度
评估有限空间内有毒气体或蒸气浓度,确保作业人员健康和安全。
评估有限空间内氧气含量是否适宜作业,避免缺氧或富氧环境导致的危险。
气体/环境评估标准
动态风险监控原则
实时监测
对有限空间内环境进行持续监测,确保作业过程中各项指标处于安全范围内。
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达到临界值时及时发出警报,采取相应措施。
应急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危险能够及时救援和处理。
安全作业规范
03
作业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流程,包括作业申请、审批、执行等环节。-审批应由单位负责人或指定人员进行,审批前应对作业现场及作业计划进行全面审查。-审批人员应了解作业风险,对作业单位的安全措施进行确认,确保作业安全。
三级审批流程
个人防护装备要求
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服、手套、呼吸器等。-防护装备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确保其性能完好、安全可靠。-在特殊环境下,应使用特殊防护装备,如防爆、防毒、防腐蚀等。
进出空间操作禁忌
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作业计划进行操作,严禁超出作业范围或进行与作业无关的活动。-严禁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有限空间内,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
检测设备使用
04
了解气体检测仪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正确使用。
使用方法
根据需要检测的气体种类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
气体种类
01
02
03
04
确保气体检测仪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校准和测试。
定期检查
及时记录检测数据和结果,以便分析和处理。
数据记录
气体检测仪操作规范
根据作业场所的大小和通风需求选择适当的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类型
通风设备配置标准
合理布置通风口的位置和数量,确保空气流通畅通。
通风口设计
根据作业场所的气体浓度和通风需求调节通风设备的风量。
风量控制
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
设备维护
救援装备检查清单
救援呼吸器
检查呼吸器的气瓶压力、面罩密封性和使用时间等。
安全绳和安全带
检查安全绳和安全带的完好程度和使用状态。
通讯设备
确保通讯设备的畅通,以便及时联系救援人员。
急救箱和应急药品
检查急救箱内的药品和器材是否齐全、有效。
应急处理机制
05
事故响应分级预案
紧急疏散预案
在作业区域内设置明显的疏散路线和标识,确保所有人员熟悉疏散程序和集合点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
紧急联络预案
应急物资预案
确定紧急联络人和联络方式,包括内部和外部的紧急电话、报警器和信号等,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及时传递信息。
根据作业特点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如应急照明、救生设备、灭火器材等,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1
2
3
初步评估
通过非进入式方式,如使用救援绳索、救生篮等,将救援人员和装备送达事故现场。
远程救援
紧急联络
与受困人员建立联系,安抚其情绪,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保持与救援人员的通讯畅通。
救援人员首先对事故现场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危险程度和救援方式。
非进入式救援流程
现场医疗急救要点
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其伤势和紧急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初步检查
对生命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