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现代设备管理发展
第二节TPM和TnPM管理体系
第一节国际设备管理维修方式
第一节国际设备管理维修方式
一、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
1.预知维修和状态维修
1)预知维修
预知维修(PredictiveMaintenance)产生于计划预防维修之后,主要依赖于早期落后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记录故障和评估系统。由于缺乏完整、连续的数据采集系统,常使设备系统的预测不准确。但这一管理模式毕竟向传统的以时间为基础的(TimeBasedMaintenance,简称TBM)预防维修体制提出了挑战。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制,即状态维修。
2)状态维修
所谓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简称CBM),是相对事后维修和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TBM)而提出的。其定义为:在设备出现了明显的劣化后实施的维修,而状态的劣化是由被监测的机器状态参数变化反映出来的。
CBM要求对设备进行各种参数测量,随时反映设备实际状态。测量的参数可以在足够的提前期间发出警报,以便采取适当的维修措施。这种预防维修方式的维修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间隔期,维修技术人员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再确定设备的维修计划。这里,设备诊断技术的应用就十分重要。
在CBM体制中,对每一台设备都应有一套监测或状态检查方法。检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连续的。检查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数据表明必须进行维修时才安排维修。而且,由于故障状态是可以预知的,维修是周密计划和有准备的,所以能大大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停机时间。
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在国内通常称为状态维修或视情维修。这种维修体制是随着故障诊断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如果检查手段落后,设备的劣化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状态维修。
二、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
1.以利用率为中心维修的定义
2.维修规划的分析内容
3.维修规划编制流程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2.RCM原理
3.RCM管理和维修策略
4.RCM管理的总体框架
5.RCM的分析逻辑
6.预防维修大纲
四、风险维修
1.风险分析
2.风险维修的几个重要概念
3.风险检查和风险维修
4.维修程序
5.风险分析应用效果
7.TPM的发展
1)TPM的更高标准要求
TPM活动在经过30余年的发展之后,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它体现在TPM的5个特征上:
(1)以建立生产系统的最高效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企业素质的目标;
(2)通过对生产现场和实物,建立起以生产系统的寿命周期全过程为对象,使“事故为零、生产缺陷为零、故障为零”,防止所有损失于未然的组织结构;
(3)从生产部门开始,遍及开发、经营、管理等所有部门;
(4)从领导到第一线职工全员参加;
(5)通过重复的小组活动,达到“损失为零”。
2)当代TPM的基本原则
(1)建立盈利的公司文化。推行TPM的公司应该通过减少16大损失,优化质量、成本和交货期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
(2)推进预防哲学。从维修预防到预防维修到改进维修,按照“现场一实物”原则防止损失,达到损失为零;
(3)全体员工参与。各级员工组成小组,制订零故障、零废品的更高目栎,参与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人人参与管理,注重人的价值,满足员工成长的要求,让员工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受生活的意义;
(4)现场与实物。推动TPM的企业实行“现场一实物”落实到人的检查方式,实行视野控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在8大支柱下推进TPM;
(6)争取4S[CS(客户满意)、ES(雇员满意)、SS(社会满意)、GS(内部满意)];
(7)自动化与无人化工厂的运行。创造一个无人的、对人友好或者灵活的工作环境。
3)当代TPM的目标
(1)检查和弄清楚本企业的总损失情况;
(2)弄清楚本企业的利润损失;
(3)搞好本企业的维修基准4M因素;
(4)建立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5)优化PQCDSM(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与劳动情绪);
(6)进行盈利企业的变革,生产减少而利润增加;
(7)明确观念,即对企业、生产线、设备及人员制订3~5年的明确目标,而且用数字表明;
(8)管理者的思维变革,改进管理能力,如:领导力、执行力、决策和逻辑能力;
(9)生产现场的变革,即操作员工的思想变革;
(10)取得IS09000、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
4)从5S到4S
4S与以前提出的5S或6S有所不同。以前提出的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相当于现在4S中的GS,即内部满意,另外3个S的内容分别是:客户满意、雇员满意及社会满意(CS、ES、SS)。
(1)CS-客户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