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节国际设备管理维修方式41课件.ppt
文件大小:7.37 MB
总页数:4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24万字
文档摘要

第十一章现代设备管理发展第一节国际设备管理维修方式一、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1.预知维修和状态维修1)预知维修预知维修(PredictiveMaintenance)产生于计划预防维修之后,主要依赖于早期落后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来记录故障和评估系统。由于缺乏完整、连续的数据采集系统,常使设备系统的预测不准确。但这一管理模式毕竟向传统的以时间为基础的(TimeBasedMaintenance,简称TBM)预防维修体制提出了挑战。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制,即状态维修。2)状态维修所谓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简称CBM),是相对事后维修和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TBM)而提出的。其定义为:在设备出现了明显的劣化后实施的维修,而状态的劣化是由被监测的机器状态参数变化反映出来的。CBM要求对设备进行各种参数测量,随时反映设备实际状态。测量的参数可以在足够的提前期间发出警报,以便采取适当的维修措施。这种预防维修方式的维修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间隔期,维修技术人员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再确定设备的维修计划。这里,设备诊断技术的应用就十分重要。在CBM体制中,对每一台设备都应有一套监测或状态检查方法。检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连续的。检查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数据表明必须进行维修时才安排维修。而且,由于故障状态是可以预知的,维修是周密计划和有准备的,所以能大大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停机时间。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体制,在国内通常称为状态维修或视情维修。这种维修体制是随着故障诊断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如果检查手段落后,设备的劣化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状态维修。二、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1.以利用率为中心维修的定义2.维修规划的分析内容3.维修规划编制流程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2.RCM原理3.RCM管理和维修策略4.RCM管理的总体框架5.RCM的分析逻辑6.预防维修大纲四、风险维修1.风险分析2.风险维修的几个重要概念3.风险检查和风险维修4.维修程序5.风险分析应用效果第二节TPM和TnPM管理体系一、日本TPM管理体系1.日本TPM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1)事后维修(BM)阶段(1950年以前);2)预防维修(PM)阶段(1950~1960年);3)生产维修(PM)阶段(1960~1970年);4)全员生产维修(TPM)阶段(1970年至今)2.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3.TPM的特点1)TPM的定义:TPM在国内翻译为“全员生产维护”,也称为“全员生产保全”。按照日本工程师学会(JIPE)的解释,TPM的定义如下: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以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维护体制,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到设备全系统,目的是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2)TPM的内容TPM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要素:(1)TPM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2)TPM在整个设备一生建立彻底的预院维修体制;(3)TPM由各部门共同推行(包括工程、操作、维修部门);(4)TPM涉及每个雇员,从最高经理到现场工人;(5)TPM通过动机管理,即通过自主的小组活动使PM体制得到推动。3)随着TPM活动的发展,人们赋予它更高的目标和更广泛的解释(1)TPM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功能,以零故障、零缺陷为总目标;(2)TPM是以重叠式的小组活动方式,在等级制度的组织之下加以推动的,力争从上至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意见得到贯彻和沟通;(3)TPM以5S(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为基础,开展自主维修活动;(4)TPM以降低6大损失(设备故障、安装调整、空转短暂停机、速度降低、加工废品、初期未达产)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5)TPM的推动不仅局限于生产部门和维修部门,设计开发等其他业务、行政部门都要纳入其中。4)TPM的特点主要突出一个“全”字,这个“全”字有3个方面的含义,即全系统、全效率和全员参加。所谓全系统,是指生产维修的各个侧面均包括在内,如预防维修、维修预防、必要的事后维修和改菩维修。全效率是指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和设备综合效率;全员参加是指这一维修体制的群众性特征,从公司经理到相关科室,直到全体操作工人都要参加,尤其是操作工人的自主小组活动。3个“全”之间的关系为:全员为基础,全系统为载体,全效率为目标。TPM的主要目标就落在“全效率”上,“全效率”在于限制和降低6大损失:(1)设备停机时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