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汽车工业产业:历史、路径和展望
摘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机遇,也是山西省汽车产业的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实现“汽车强省”、助力我国实现“汽车强国”的重要推手。因此,一是要提高科研投入,进一步追赶产业大省的脚步;二是融入全国特别是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链,强化产业基础;三是前瞻性布局汽车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引领未来汽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10-03
张瑞亮等(2014)[1]对山西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山西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化为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张翠平等(2014)[2]对山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已有的太原、大同、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对策。郭秀娟等(2017)[3]则对山西省各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宋玉聪[4](2021)则进一步细化到太原市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对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传统能源”时代的山西省汽车产业及路径
所谓传统能源汽车,是指以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为能源、以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汽车。
二、新能源时代的山西省汽车产业及发展路径
三、山西省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我国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都会有专门的汽车人才培养学校或科研院所,从而能够向区域内的汽车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如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之于一汽、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之于东风汽车等。目前,山西省具有“车辆工程”专业或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院校仅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与车辆研究所和太原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虽然二者的“机械工程”专业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但其核心专业均非车辆工程,且二者也均非“一流学科”建设点。由此可见,山西省汽车专业有相当强的基础,但仍需在汽车方向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向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引进车辆工程专业优质高校资源,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另一方面,亦可从这些高校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机制,或以定向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
尽管山西省汽车产业较为薄弱,但周边的几个省(市)的汽车产业都较强,如北京市有北汽和小米汽车、天津市有一汽、山东省有重汽、河北省有长城、陕西省有比亚迪等知名大型车企,涵盖乘用车和货车、传统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通过推动山西省内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入周边汽车产业强省的产业链当中,形成一批有全国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带动培养起一批相关人才、技术,并将这些企业、人才、技术整合起来推动形成本土汽车品牌。山西省应与周边地区协同制定区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避免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布局。依托山西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山西省在煤炭化工、稀有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可以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零部件产业,在此基础上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加快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升级。在具有汽车产业基础的城市如太原、运城、长治、大同、晋中等,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山西省应尽快前瞻性布局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新方向。一是布局新型电池技术,山西省具有丰富的硫资源和钠资源,可以通过提前布局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技术,完善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最基础的产业部分。除了电池本身技术路线外,充电方式的不同也是当前研究热点。无线充电公路是一种利用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新型公路设施,无线充电公路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山西省需积极把握这一前沿发展方向,尽快建设无线充电公路试验基地。二是布局汽车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技术,山西省可充分利用阳泉云计算中心,为汽车智能化云计算提供算力。山西省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可选择跨越式发展路线,以商业模式和未来产业生态布局为着眼点,如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方面,利用5G以及未来的6G技术等,实现车车互联,有效改善交通安全。三是布局氢能汽车技术,山西省光电、风电资源丰富,但这些电力又往往被视作“垃圾电”,因此,通过将这些“垃圾电”以电解水的方式获取氢气,并利用山西诸多采空区储存氢气成为可能。同时,山西省具有丰富的甲醇燃料汽车开发经验,对于开发氢燃料电池车有先天性的技术优势。
[1]张瑞亮,王铁,杨辉,范博,史若男.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02):18-21.
[2]张翠平,张瑞亮,杨辉.山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分析[J].汽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