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与安全
一、疲劳的概念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功能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
疲劳是劳动过程中人体器官或机体发生的自然衰竭状态,是人体能量消耗与恢复相互交替时,中枢神经产生“自卫”性抑制的正常生理过程。
二、疲劳的影响因素疲劳持续时间作业强度作业速度作业态度作业环境作业时刻
主要表现有:产生休息的欲望,心理功能下降,生理功能下降,作业姿势异常,工作质量下降,差错率增加。这些疲劳表现往往导致事故发生。三、疲劳的表现
四、消除疲劳措施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1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2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3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4
五、疲劳对安全的影响疲劳一旦产生,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下降,这往往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若继续强行作业,不但无法完成工作,而且容易引发生产事故。
疲劳会导致劳动者的生理、心理机能下降,对安全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我们要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疲劳所产生的影响,达到预防事故,保护职工的目的。六、小结
心理负荷与安全
一、什么是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心理工作负荷的简称,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活动工作量,主要反映在监视、监控、决策等不需要明显体力的工作职务中。
二、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心理负荷影响因素个体因素情绪工龄责任感…作业因素复杂程度持续时间时间压力…环境因素噪声温度空间位置…管理因素管理机制组织文化
1.工作心理负荷取决于工作的单调程度、工作速度、工作要求的精密度、工作要求决策的反应机敏程度、工作要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及持续时间、工作的后果。
2.心理负荷还取决于情绪方面的负荷,如压力或负性心理应激。
三、心理负荷与安全生产心理负荷与安全生产状态间呈现抛物线型关系,作业人员处于中等心理负荷水平时具有较高的安全生产状态。
过高的心理负荷可能引发作业人员疲劳程度的增加;过低的心理负荷将导致作业人员注意力分散。在工作当中,保持操作者心理负荷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