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吉安民间灯彩价值与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119-02
一、吉安灯彩特征及现状
(一)吉安灯彩分布与种类
吉安,古称庐陵,自古物产丰饶,文人辈出,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民间灯彩在各个区、县、乡镇都有分布,在吉水、吉安、泰和、万安、永丰、遂川、青原等县、区尤为繁荣。其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并且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个性特征。有的民间灯彩是国家非遗项目,如吉安县的鲤鱼灯、吉水县的鳌鱼灯。有的是省非遗项目,如万安麒麟狮象灯、泰和虾蚣灯、万安股子灯、吉安茅田花灯、吉安东园龙灯、青原箍俚龙、永丰吊丝灯以及和台阁灯等。
(二)吉安灯彩的传承现状
二、文旅融合与乡土文化
(一)民间灯彩面临的挑战
传统民间灯彩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让民间灯彩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衔接,走出一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一种将传承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民间灯彩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二)文旅融合与乡土文化
文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相较于工业化产品、专业表演艺术等,非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通过文旅融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和感受民间灯彩文化的魅力,将灯彩文化融入到旅游体验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面对当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文化生存背景。以“旅游景点+非遗”成为激活各项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但对非遗本身赖以存在的受众信息并不明确,即非遗活动本身和受众的关联度并未得到重视。
三、民间灯彩价值挖掘与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一)民俗文化内涵拓展、展演平台界面迁移
加强非遗展演平台的迁移,由传承点到景区内部空间的转换,也是非遗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和举措之一。吉安的多个灯彩项目都打造成了非遗项目基地,如吉安县的棚下村为鲤鱼灯的传承点,但在异地旅游景点吉州窑却设有展演平台,这直接深化了非遗的展示平台和空间,也有利于非遗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对民俗灯彩展演进行改进,在展演内容、展演形式等方面加强展演效果,使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更具展示效果,进一步发挥非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展演平台由现实向虚拟平台迁移,利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拓展非遗的展示空间,在工艺制作、工艺流程、文化内涵、影视效果等方面增强体验的直观性。通过非遗的展演平台拓展,逐步融合非遗在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综合协同创新发展。
(二)民间灯彩价值挖掘、产品赋能创新发展
在非遗的活化和传承中,政府在政策支持、资源协调以及在教育、企业、传承人等之间发挥协同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民间灯彩的历史、演变过程、制作技艺和寓意等,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教育、实用与艺术价值,为灯彩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让非遗重回民俗生活。从灯彩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探究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探索灯彩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深入研究灯彩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光影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探究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将传统灯彩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可以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灯彩产品赋能中最重要的是达到市场目的,从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成本控制到生产销售符合市场规律,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地方高校、非遗文化管理部门、非遗传承人、企业共同构建团队,对非遗文化主体、市场主体、产品方向进行调研、协同开发设计模块组织,以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非遗文化内涵的产品。例如,可以将灯彩技艺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旅游景区开发、商业营销等方面,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和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路和创意。可以与设计师、艺术家、科技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灯彩作品,推动灯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多元传播空间推广、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在非遗传承中,人才培养对于民间灯彩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灯彩制作课程和讲座,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和了解灯彩文化的机会。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用于灯彩人才的实践培训。该基地可以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设备,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灯彩制作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总之,民间灯彩的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