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的话语诠释与法律回应.docx
文件大小:41.4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12千字
文档摘要

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的话语诠释与法律回应

摘要:碳中和由碳中性发展而来,以达到“零”碳排放为目标。能源安全最开始表现为石油安全,涵盖可获取性、可使用性、持续供应能力及技术影响四个方面。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面临的困境包括能源供应的持续性稳定性不足、转型成本高昂、社会对能源迭代的不适应等。宜通过法治价值引领和法治框架协同,从宏观上实现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体制的优化。应通过加快能源碳结构布局优化、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的碳汇法律制度、促进能源可持续转型,为困境纾解提供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53-02

碳中和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能源安全的标志性举措[1]。持续推进碳中和,在赋予能源安全以新内涵的同时,也对法律供给提出了新要求。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对能源安全的概念进行诠释,并从法律层面展开制度化回应,是当前亟待明确的重要议题。

一、碳中和溯源

碳中和是通过采取系列措施,使得在一定时间内个人、机构、社会团体或国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通过植树等碳补偿手段,实现与相应碳吸收量相抵消,从而达到“零”碳排放的目的。碳中和首先是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概念,历经演化和传播,逐渐上升为国家或全球治理目标。

(一)碳中和的前身是与生物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碳中性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并经系列酶促反应,分解形成碳水化合物,历经食物链传递,实现各类动物体之间的碳化合物传递。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死后微生物对机体内贮存物的分解,促使二氧化碳最终排入大气,由此实现生物体循环过程中的碳中性。

(二)以市场化提供抵消服务为代表的碳中和理念萌芽

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产生出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国际条约,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碳交易和碳抵消由此应用而生。例如,FFL公司带种一棵树需要收取十英镑,并通过投资设立风能等清洁发展项目,为客户提供碳抵消服务[2]。

(三)大型赛事助推下碳中和理念在国内的进一步传播

二、能源安全的厘清

(一)能源安全的分类

(二)能源安全的体系

能源安全受地缘政治、市场需求、供给量、生态环境、运输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为细化对能源安全的认识,拟从能源的可获取性、可使用性、持续供应能力及技术影响四方面对能源安全展开分析。可获取性是根据国内外能源供应情况,获得能源的能力;可使用性是结合富集能力、资源前景等对能源使用用途的配置;持续供应能力强调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因素考量能源供应的连续性。技术影响是对能用开发、利用情况的判断,技术在提升开采效率的同时提高使用效率。

三、碳中和视阈下的能源安全困境

以碳中和为视阈,对能源安全进行分析,在意识到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明确环境问题解决的时间表路线图的同时,也应该深刻意识到其对保障能源安全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

为实现碳中和而进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将对传统能源供应链产生冲击。就当前情况而言:传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碳中和伴生而来的是传统化石能源的减少和被替代。而构建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并非一日之功,在新旧交替的这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能源供应短缺或者能源供应不够稳定的情况。

(二)高昂的能源转型成本

碳中和实际上确立了排斥化石能源这类高碳能源的预设立场[5],需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和技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包括但不限于产业升级和改造、设备更新和维护、生产技术迭代和创新。与这一转型相伴而生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转型成本尚且难以承担的情况下,因转型带来的对行业的冲击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反馈到终端,这笔成本能够由消费者承担,如果由消费者去承担,是否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

(三)对能源迭代的不适应

碳中和带来的能源转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产业结构重组等。从理性经纪人角度出发,社会民众会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差异化选择。能源转型可能涉及一定的利益分配,各方利益的协调和保障也是一个挑战,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主体对能源迭代的态度及相应措施至关重要。面临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的特殊性,如何在满足多元社会主体差异化利益诉求的同时,提出具有现实可用性的举措。

四、碳中和视阈下能源安全的法治面向

已有多数国家或者地区运用法治手段来推进碳中和[6],运用法治手段保障能源安全更是比比皆是。立足碳中和及能源安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效能,切实发挥法治效能,需主动而为、趁势而上。

(一)法治价值引领

(二)法治框架协同

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9],碳中和与能源安全从内部连接与外在耦合上统一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协同是合作与协调的升华[10],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