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为改变当前评价滞后于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局限和反馈模糊的现状,要构建起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并进行多元评价、可见评价,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这些举措可以让过程性评价从落地到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关键词】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学习合约
时代不断地进步,教学评价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但是现状是评价滞后于教学,评价只能反映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无法及时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形式单一,多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内容局限,强调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评价反馈模糊,给学生打分或评级,这只能表示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不代表学生的整体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这样重知识轻实践的评价模式,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各种文献资料中关于小学科学过程性评价的资源少,关于过程性评价量表的资源就更少。为了补充这一块的缺失,从而构建起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本文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课程为样本,阐述如何设计并实施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
一、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设计
学习合约一共由四个模块组成,一是课堂学习评价,二是作业评价,三是项目评价,四是期末课堂评价。
课堂学习评价从课前准备、上课习惯、合作探究和实验记录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分为他律水平、发展水平、自律水平三个层级,层次越高得分越高。比如“课前准备”这一方面,他律水平是指铃声结束前,没有准备好学习用品,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发展水平是指铃声结束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或者进入学习状态;自律水平是指铃声结束前,准备好了学习用品并进入学习状态。再如“实验记录”这一方面,从他律水平到自律水平的变化是从“没有做实验记录”到“边实验边记录,记录完整”。从这些评价指标中可以看到评价的目标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其在课堂中主动学习。
作业评价的项目有作业完成、作业订正这两大块。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并提交作业以及订正作业,而教师对于作业的正确率并不做要求。所以评价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习惯,而非学生的学习能力。
项目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初级水平、发展水平和高级水平。以“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这个项目为例,初级水平是指学生收集了岩石和矿物但没有制作说明卡,或者自己没有收集但用别人的标本制作了说明卡;发展水平是指既收集了岩石和矿物也填写了说明卡,但是岩石和矿物的数量低于6个,或者说明卡的记录不够认真;高级水平是指岩石和矿物的数量达到了6个以上,说明卡的填写也很认真。
期末课堂评价是根据期末的复习计划设定的,增加了读知识点、观摩单元复习视频这两项,删减了合作探究和实验记录这两项。并且对每个评价标准都做了细致的规划。
这四份评价量表,评价的内容不局限于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重视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这样把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行为都纳入评价,构建起的评价体系,我们将其称之为学习合约。
二、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一)学生全程参与,促学习合约落地
评价量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在师生沟通之后,师生之间要签订学习合约。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合约的各种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在了解了各项细则之后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签约仪式只是学生参与的开始,学生还会参与到每一期的预自我评价中。以单元为周期,教师会给学生发放一份图文并茂的反馈表,反馈表中把他们在这一期的课堂学习评价和作业评价等各个维度的得分用饼图罗列出来。学生根据图表梳理出自己在这一期的预期目标分、实际分,接着对自己进行下一期预评估,这是学生预自我评价的过程,再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
学生全程参与,从被评价、被诊断变成与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判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变被动为主动,对过程性评价有了控制感,促进了合约的落地。
(二)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学习合约扎根
基于学习合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有来自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互评还有家长的描述性的评价。这种“四位一体”的评价,实现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评价学生。
师评的内容有课堂评价中的上课习惯和合作探究、作业评价、项目评价这几个方面。师评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
预自我评价贯穿了每个评价项目,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现状的基础上,反思存在的问题,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为自己定好小目标。这是过程性评价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