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行政管理经济法知识考查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14.28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07千字
文档摘要

行政管理经济法知识考查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哪些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A.行政机关

B.社会组织

C.企业法人

D.公民

2.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

A.国务院各部门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行政机关

3.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包括?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D.没收非法财物

4.行政复议机关对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

A.60日

B.30日

C.90日

D.15日

5.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行政许可?

A.营业执照的颁发

B.机动车驾驶证的发放

C.工商登记

D.消防安全验收

6.行政强制措施包括?

A.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B.查封账户

C.冻结存款、汇款

D.责令停产停业

7.下列哪些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A.代履行

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C.扣押财物

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8.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滥用职权?

A.违反法定程序

B.违反法定职权

C.违反法定目的

D.违反法定责任

9.下列哪些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A.对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

B.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

C.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起诉讼

D.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10.下列哪些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A.对行政处罚不服

B.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

C.对行政许可不服

D.对行政赔偿、补偿决定不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3.行政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并依法进行。()

4.行政复议机关对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5.行政许可不得转让,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6.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解除或者变更。()

7.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8.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

9.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10.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开、便民的原则。()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2.简述行政处罚的程序。

3.简述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4.简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论述行政法在维护国家行政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2.论述如何提高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五、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A.财物

B.行为

C.情感

D.知识

2.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

A.国务院总理

B.国务院各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行政处罚的目的是?

A.教育和纠正违法行为

B.维护社会秩序

C.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D.以上都是

4.行政复议的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对

B.错

5.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对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A.对

B.错

6.行政强制执行的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后,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A.对

B.错

7.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对

B.错

8.行政诉讼的原告只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A.对

B.错

9.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A.对

B.错

10.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权、申辩权。()

A.对

B.错

试卷答案如下: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思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和公民,这些都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可能参与者。

2.ABD

解析思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法律。

3.ABCD

解析思路: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这些都是常见的行政处罚形式。

4.A

解析思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