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工作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文章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出发,回顾了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分析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推进审计结果运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等各种途径,推动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担当作为。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32-02
一、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揭示的问题不够全面深入
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传统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责任、科研经费、基建工程等传统业务,对关键领域、重大问题的审计力度还不够,审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审计关注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审批流程的规范性关注的比较多,对支出绩效方面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审计发现的问题仅仅局限于某个点上,审计报告只是单纯对具体问题进行描述,就事论事,不会总结提炼、分析其根本原因,缺乏将问题拔高到学校整体层面的思考与深入揭示内部管理漏洞的能力,对发现问题揭示深度不够,便很难引起学校管理层的关注。
(二)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目前高校审计结果运用的路径还存在着局限性,审计发现问题的警示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高校还未单独制定审计整改制度文件,一般只在制定审计文件时将审计整改作为一个环节包含进去,审计整改工作制度未能建立健全,也未形成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整改机制,许多疑难问题的整改落实难以到位。同时,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一般也仅限于被审计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未能在学校内部充分共享,从而导致审计成果的影响力及适用面受到限制。另外,审计结果运用范围不广,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相关决策、预算安排、干部考核、人事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的力度还不足,审计结果未能发挥有效的震慑力。
(三)审计队伍建设不到位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手段,而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一是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进力度不够强,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着重于审计业务管理层面,通常仅限于用信息系统来管理审计业务流程、储存数据,对大数据审计理念、方法研究和实践还不深入,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不足。三是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部门信息化水平,而高校各部门虽然大多建立了信息化平台,但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需要加强,而且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未能实现共享,这就给审计基础数据的获取带来了难度,不利于大数据审计的开展。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1.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内部审计领导机制,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从学校层面加强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高校应当切实给予审计部门大力支持,加强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从制度落实、经费支持、人员配备、奖励评优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开展,广泛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有效激励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2.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众多管理部门之一,与高校各部门平级又依托于各部门的协助和支持开展工作,为了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外界因素的约束与干扰,确保其客观公平公正,应当采用有效措施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目前内审部门的人事管理、绩效考评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环节都和高校其他部门统一合并开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聘任、提拔、职称晋升等激励和保障机制应当与被审计部门、被审计人员完全无关,相对独立,高校应当探索健全审计人员的组织人事保障机制,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无任何后顾之忧地揭示深层次问题,全方面深度履行审计工作职责。
(二)注重绩效审计,加大审计力度,深挖问题根源
1.着力发挥绩效审计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内容在关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同时,还应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突破传统审计理念,运用绩效审计手段,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资金运行背后的决策规划、组织职能、内控管理等实质问题。并结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教育质量等高校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效益评估,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提升。
2.拓展审计覆盖面,深入探究问题发生的根源。一方面要从重大问题、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入手,拓展审计业务范围,深化审计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