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2025年大学试题(法学)-环境资源法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第I卷
一.参考题库(共80题)
1.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2.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经全部设立了一级建制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
3.环境污染转嫁或转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对该区域外的环境造成污染损害,或将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推与他人,从而使自己不承担或少承担污染损害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4.对管辖发生争议的行政处罚案件,由争议双方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5.环境保护法不必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6.以下属于环境资源法律规范体系的是()。
A、宪法规范
B、环境资源标准法规范
C、环境诉讼法律规范
D、环境刑事法律规范
E、环境行政法律规范
7.环境污染是典型的正外部性问题。
8.多少个分贝以上会被认为是噪音()
A、30
B、40
C、50
D、60
9.下面不属于检察机关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A、查办环境保护领域涉嫌职务犯罪行为
B、加强对涉嫌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的法律监督
C、依法审判执行,维护相关主体合法权利
D、加强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
10.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有单独的“环境保护”概念,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11.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
A、适地
B、适人
C、适事
D、适时
E、适法
12.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3.并非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
14.国家对从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人员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对从事放射性污染监测工作的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制度。
15.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环境保护法,不仅调整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调整自然成因的环境问题。
16.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17.下列不属于“公众参与”原则的必要性的是()
A、是公众更好地实现环境权的必然要求
B、是环境保护的广泛性所需要的
C、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D、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
18.公允及善良原则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国际法和国际环境法渊源。
19.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居世界第一百多位。
20.环境规划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局部性、区域性、静态性、约束性。
21.从事调查、收集证据或者勘验的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制作调查或勘验笔录。
A、2
B、3
C、4
D、5
22.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未能解决的,由国务院作出决定。
23.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它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方法、技术手段。
24.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5.自然资源具有()的特点。
A、自然性
B、可用性
C、有限性
D、整体性
26.《水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是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
27.两个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28.美国学者康芒纳曾说:“如果我们毁灭了它(环境),我们的最先进的技术就会变得无用,任何依赖于它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也将崩溃”,这体现了环境义务具有不可抗辩性。
29.下列关于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中正确的是()
A、前者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而后者是一种内部行政行为
B、前者适用对象的范围大于后者
C、前者不包括违反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适用较轻微的违法行为
D、后者的形式有警告.?记过.?罚款.?责令停业等
30.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A、一
B、二
C、三
D、四
31.我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2.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