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与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20.1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97千字
文档摘要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与教学设计

摘要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提出主题,运用劳动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跨界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提升劳动素养。在厘清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逻辑、学科逻辑的基础上,从围绕学习主题,提出问题;制定评价量规,使目标可视;学科跨界实践,进行知识整合;提供资源支持,推进学习;多元学习评价,赋能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更好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关键词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逻辑学科逻辑教学设计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重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5《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要求,“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2]41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劳动学科,探索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实践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要求的重要载体。

一、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逻辑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提出主题,运用劳动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提升劳动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一)面向真实问题,习得活性知识

“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要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围绕劳动中的问题,关注学科间的协同、与生活实际的对接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形成对问题真实而有意义的思考;通过调查探究、设计制作、试验改进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学科及跨学科知识、技能,借此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如此,劳动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结果,而是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整合”[4]。

(二)变革学习方式,激发创造思维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凝练学科知识、技能、原理、概念和方法,对学科内容产生概念性理解,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激发其创造性思维[5]。在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置于真实劳动世界的情境之下,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中“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进而从信息搜集、组织、识记等低阶认知走向创见、决策、分析等高阶认知,逐步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思维。同时,这种“做”是带有假设、思考、验证性质的,是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以物化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激活学生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打开育人通道,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方案”指出,要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2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综合、开放的过程,主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而学科知识及其教授往往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因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一条通道,“既能够连接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我们就选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入学科”[6]。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淬炼操作、创新创造、交流分享提供了平台,通过在真实劳动场域中的迁移运用,增进学科理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中联通不同学科,形成基于学科、联通学科的素养体系,深化跨学科理解;在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劳动参与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实现从为了劳动的教育到通过劳动获得教育的转变。

二、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逻辑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义在于从主体学科出发,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思维、眼光等理解主体学科的知识、概念,结合或融通其他学科完成和解决主体学科的任务、问题,最终指向主体学科的深度理解。[7]因此,开展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应立足于劳动学科本体,并以此为基础,调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学科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引领学生亲历完整劳动过程,积累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达成对劳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产生1+1gt;2的育人效果。

(一)把握学科本质,坚守劳动教育学科立场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8],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有着普遍的基础性、应用性和思想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