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国际贸易行业,各国数字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正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文章以数字经济时代为研究背景,以高校创新型外贸数字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首先对创新型外贸人才进行概念界定,接着描述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渠道和课程设置四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为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90-02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明确高校在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创新型外贸人才”内涵的研究,阐明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视域下,高校创新外贸人才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通过多样的途径与方式,对国际贸易磋商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灵活的阐释。第二,探究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对创新外贸人才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与总结,明确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磋商道路上,人才扮演的关键角色。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阐述,在数字经济视角下,了解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现状,直面困境与挑战,从当前困境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数字经济是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所在。
一、创新型外贸人才定义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肩负着完成新任务、应对新挑战的重要使命,这也要求学术界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展开深入研究,为培养庞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指导。王磊、苗春雨从数字人才的角度定义创新型人才是能各专业技能互补的跨界之才,他们不但要同时拥有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能与ICT专业技能互补[3]。笔者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型外贸人才应是多领域学科知识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知识相融合的实践型人才,是能将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的人才结合体。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数字经济的变革引领传统国际贸易企业向跨境电商的变革,有些高校对数字型创新型外贸人才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理论知识的学分设置还是占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大部分,而对跨境电商实践能力的培养跟不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新型外贸岗位工作。部分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时照搬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与社会需求想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些高校在培养创新外贸人才时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其它专业学科知识融合度也不够,导致人才培养的复合性跟创新性缺乏保障。
(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数字经济全面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趋势。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虽有派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但流于形势。企业跟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师的考核。有部分高校虽然请的外聘实践操作导师,但是一般都是培训时间短,实训的条件受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不够,另外,高校对教师的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培训需求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办法保证到位。最后高校教师对评职称中要求的科研任务也投入太多精力,这就造成教师本身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创新型教育平台进行学习。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人才培养途径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授课方式缺乏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在课堂上展示。二是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课堂大多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但授课的形式还是跟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太大的区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总体水平欠缺、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频率不高。目前,很多大学授课依然是教师扮演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性差。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设置项目式教学,很多学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习心态。虚拟仿真软件、虚拟仿真操作系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率也不高。各种跨境电商的实践比赛参与度不高造成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很难开启创新创业事业。
(四)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本科高校在传统的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架上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课程体系构架上还是缺乏创新。通过对衡阳市几所本科院校走访交流发现,公办的本科高校的理论课程与传统实践课程的耦合度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在面对数字经济结构转型的创新课程设置结构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衡阳市的公办本科院校开设有有一些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民办本科院校这种数字化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很少。由上可见公办本科高校更注重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应用的能力。但是与外贸数字化人才培养想结合的专业课交叉融合的数量与力度还不够。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