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2本章我们从两个方面扩展我们的贸易模型。首先,我们解释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在前几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不同的相对价格体现了存在着比较优势,这也是两国互利贸易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更深入地解释产生不同的相对价格和比较优势的原因。其次,将扩展我们的模型以分析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要考察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和国际收入差异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的问题是由大卫·李嘉图和穆勒提出的,但他们并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他们认为这是生产的唯一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它研究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贸易对两国要素收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在前一章中已经研究过的贸易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PART01
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欧美国家经济衰退,纷纷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英国自由贸易理论衰落,保护主义理论重新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困境与理论创新需求瑞典国内市场狭小,对外贸易依赖性强,贸易保护主义对其经济影响巨大。
赫克歇尔和俄林为探讨国际贸易成因,创立要素禀赋理论,试图推动自由贸易回归。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背景
要素禀赋指一国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总量,包括自然和“获得性”资源。01要素禀赋相对要素丰裕度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03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概念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02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假设1:2×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是一个典型的2×2×2模型。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给定的,各不相同。假设2:生产技术相同。即两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使用相同的技术,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或者说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那么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假设3:要素禀赋的非对称性。即一国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另一国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两国的K/L不同,即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不同。在H-O理论中,要素禀赋差异主要指的是相对禀赋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也就是说,若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在两个国家中,生产商品Y相对于生产商品X来说,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生产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例是相同的,而是在各国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例均低于该国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例。资源禀赋的非对称性是要素禀赋理论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假设。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假设4:规模收益不变。即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不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这意味着增加生产某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将带来该商品的产量以同一比例增加。假设5: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即在给定的商品价格的前提下,消费者在各种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数量是相同的。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同时,两国以相同的比率消费两种产品,且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假设6:完全竞争与自由贸易。即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两国都有许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左右商品的价格。也没有任何单个的厂商或要素的拥有者能够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假设7: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且在生产中可以完全替代,但在国与国之间完全不流动。假设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但劳动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地从低收益的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直到该国所有地区和所有产业的劳动收益相同,资本收益相同。因此,在每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一个统一的要素价格。而在国际却缺乏这种流动性,因而若没有国际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之间将存在着收益上的差异。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假设8:交易成本为零:即两个国家之间可以自由地从事贸易,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交易成本为零。这意味着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只有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假设9:要素密集度不会发生逆转。即产品X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X在B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无论劳动和资本价格怎样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