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025/5/201
目录21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2绝对优势理论3比较优势理论
3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第一节
重商主义 4主要观点: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这一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国外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而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这个国家就会越富有和强大。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应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制进口发展阶段: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16世纪中叶):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重视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即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 5局限性:将国际贸易看作是一种零和游戏,即国际贸易是一种赢输分明的游戏,有赢必然有输。因此,重商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奖出限入,而各国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重商主义者用国家所拥有的稀有金属来衡量国家的财富,渴望积累稀有金属为什么重商主义者渴望积累稀有金属?拥有更多的黄金,统治者可以有更大、更强的军队以加强其在国内的统治;更强的陆军与海军还可使其有可能占据更多的殖民地。除此之外,更多的黄金意味着更多的货币(例如金币)存在于流通领域,这可以使商业活动更活跃,通过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政府可以刺激国民产出,并增加就业。
重商主义 6存在的意义:第一,更好地理解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及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第二,随着被高失业率控制的国家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和就业,现在新重商主义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事实上,除了1815—1914年的英国,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曾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7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与贸易学院
产生背景8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英国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18世纪的最后30年,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它不再需要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已成为英国大工业生产、海外扩张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它代表了走上政治舞台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主要内容9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方面对重商主义理论作出了系统的批判;另一方面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绝对优势学说。
主要内容10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亚当·斯密认为,衡量一国财富和强盛的不是它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可供人们消费的物品以及可以用来生产这些物品的各种资本,包括劳动力。他指出,重商主义强调出口、限制进口是主次颠倒。出口的重要性是间接的,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换取用于进口的外汇,而进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进口的物品直接为本国人民所消费,从而提高人民的福利。亚当·斯密认为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游戏。通过自由贸易,世界上的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地分配,为每个国家带来贸易收益。政府对贸易的任何阻碍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低效,进而减少贸易收益。
主要内容11绝对优势学说构建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布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每个国家的劳动力同质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可在国家之间移动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当生产要素进行部门转移时,多生产的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两国之间均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壁垒,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国际贸易中没有运输成本
主要内容12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绝对优势理论又称为绝对成本理论(theoryofabsolutecost)
举例说明13假定英国和法国都生产布和葡萄酒两种产品。两国生产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两国生产两种不同产品的生产率由可见,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法国,即具有绝对优势;但在生产葡萄酒方面,法国具有绝对优势。分工前两国生产效率布(匹/人·天)葡萄酒(桶/人·天)英国11.5法国0.52
举例说明14分工前假设每个国家都用50个劳动力生产布,50个劳动力生产葡萄酒,则两国的两种产品产量如表所示分工前两国两种产品的产量布(匹)葡萄酒(桶)英国5075法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