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92-02
财务云、大数据、自动化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使我国市场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若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紧跟市场环境变化,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业财融合正是顺应发展的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升级的有效手段。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仍偏重于传统模式,通过业财融合建设结合数智化技术提升财务经费使用效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更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数智化与业财融合论述
(一)数智化
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第一步是数字化。这一阶段主要是数据采集、兼容和共享,通过收集的数据经过信息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数字化数据库,从而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第二步是智能化,基于第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人工模式逐步转向智能化模式,简化工作流程,减少重复机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智能化的提升。第三步融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形成数智化。这一阶段是在真实环境下将数据库和智能化手段通过实际应用不断磨合,产生联系,实现人机融合一体状态,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业财融合
二、数智化时代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在国家推进高校高水平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提升其管理水平。以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可带动其他管理水平的共同发展。业财融合作为数智化时代新兴的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分块管理模式,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单位健康发展。多样化市场经济环境给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想要可持续性发展,需与时俱进。目前,高校财务仍侧重于核算,单一重复基础性工作较多,很难为高校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业财融合模式下,将财务管理流程前移,财务人员通过业财数据为其他部门提供有效指导,加快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此外,业财融合可改善高校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带来了多样的经费来源渠道,随之而来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高校财务管理一直处于事后控制,管理工作十分被动,因此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业财融合模式的推进,确保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有效衔接,各部门相互协作,可扭转财务风险管理由事后转为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局面,更具预测性和可控性。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业财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可随时提取业务数据实时监控风险,根据变化及时给予业务部门反馈,提前预警风险,提升财务风险监控能力,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石。通过观察分析各类资金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对违规事项可以进行内控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合规有效使用,防范风险发生。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数智化校园建设
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上线使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低信息化水平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高校亟需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支撑。各部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缓解了师生多跑路的困境。让数据多跑路,可提高师生办事效率,精简办事流程。业财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业财模式更深入地融合应用,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使用价值。业财数据无障碍共享,可让财务管理更智能。数智化技术助推业财融合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高校数智化校园建设的脚步。
三、业财融合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实现业财融合难度较大
(二)业务信息与财务数据不互联
高校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动性。我国高校组织机构是根据部门职能性设置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工作职责区分明显,各司其职。在建设智慧校园理念的带动下,各部门积极上线了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作平台。然而,部门之间系统数据无法共享的现象十分普遍,业务开展中很多程序的办理仍靠人工来完成,例如设备处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报销系统不互通,靠月初人工对账来实现核对数据等。此外,高校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系统软件一般都是购买软件公司的系统,外派软件工程师到部门维护。系统开发商不同,编码语言不同,各软件公司系统之间难联通,兼容性差。各部门现行的软件系统尚不能达到部门间无障碍提取数据和信息共享的需求,只能服务于单一或部分部门,因此很难实现统一口径下的数据共享。
(三)缺乏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仍偏重于传统核算会计,主要工作集中在处理日常基础核算,工作性质一般是简单重复机械的劳动。从科室人员配置角度,核算岗位较管理岗位人员占比较大,工作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会计的意识[2]。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数智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