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提升策略研究.docx
文件大小:40.7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71千字
文档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税源零星分散,监管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文章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不遵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探讨以较少成本提升中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15-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下,税收不遵从行为虽明显减少,但仍屡见不鲜,尤其对于零散的、监管难度和成本较高的中小微型企业,本文旨在分析Y省税收不遵从行为的特征,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中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现状分析

(一)税收不遵从的主要行为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税务机关公布的税收违法失信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逃避缴纳税款、骗取出口退税以及其他税收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的数量上来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最多,共258起,占比达66%。其他税收违法行为总数较少,逃避缴纳税款行为共62起,占16%。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行为共61起,占15%。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共8起,占2%。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收不遵从行为断崖式领先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增值税发票是重要原始凭证,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增值税也是国家税款的重要来源,国家一直严肃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但由于其高获利性、高隐蔽性、零星性等特点,屡禁不止。

(二)税收不遵从行为高发于批发零售行业

税收不遵从行为主体所处行业最多为批发零售业,共235起,占总数的六成,此类公司的名称多为某某商贸、某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为28起和25起,其余行业均在15起以下。因此,行业的专业程度越低,行业准入门槛越低,行业进入壁垒越低,越容易出现税收违法行为。

(三)税收不遵从行为高发于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

对税收违法企业的规模进行分析,发现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占比最高,占比36%,注册资本3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达57%。随着企业注册资本的逐渐提高,违法行为逐渐减少。

税收不遵从行为主体,基本为民营企业,仅有三家国有控股企业和一家外资企业,说明了民营经济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其经营规范性及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四)税收不遵从行为与公司负责人的意识有极强关联性

涉及税收违法问题的公司法人或股东,担任其他公司的法人、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时,所在公司也均出现了同类税收违法问题。同时,涉及税收违法行为的主体,大部分涉及的违法问题并不单一,例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主体,会同时涉及逃税等行为。并且,大部分主体还会涉及其它违法或者经营异常的行为,如涉及法律诉讼、环保处罚、行政处罚、经营异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

(五)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纳税遵从度良好

通过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梳理,发现有严重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国有企业比例仅有1%,因此,整体上国企的纳税遵从度良好。同时,大部分上市企业及其子公司较好地利用了减税降费背景下所推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节税筹划,包括但不限于享受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的15%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增值税留底退税、加计抵减的政策等。

综上所述,Y省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在纳税遵从度方面表现良好,并且很多上市公司在节税筹划方面均有一定尝试,纳税意识较强。相反,享受到优惠政策力度更大的中小微企业,在纳税遵从度方面表现较差。

三、中小微企业税收遵从度不高成因

(一)中小微企业负责人纳税意识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小微企业法人的纳税意识,笔者针对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负责人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银行对公客户经理进行发放。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82份。调查显示,约有55%的中小微企业选择将财务业务外包至代理记账公司,以保证自身财务与税务上的基本合规,并节省成本。而企业自身对于申报缴纳税款流程却是一知半解,尤其对于行业内现有的优惠政策了解甚少。另外,约45%不选择代理记账公司的中小微企业的负责人,清楚纳税申报流程,但不熟悉与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其中还出现了少量税收不遵从的事实,一部分是故意而为之,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财务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缺乏。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接受调查的负责人,均是在银行配合度较高的客户,可推断出该客户在其他部门也有良好的配合度,因此,实际的纳税意识要差于上述分析。

(二)税收政策及解读较为晦涩

在上述调查中,有超60%的受访者认为税收政策及其解读较为晦涩难懂,并且,在对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其行业可享有的优惠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并常常将税收违法行为与税务筹划行为混为一谈。表明并非所有的税收违法行为均是故意而为之。

税务机关在依法纳税和政策宣传上做了充足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