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6.07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79千字
文档摘要

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主讲人:XXX2025.5

Catalogue目录01慢性瘙痒的定义与分类02慢性瘙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负担03慢性瘙痒的发生机制04慢性瘙痒的诊断流程05慢性瘙痒的治疗与管理

01慢性瘙痒的定义与分类

慢性瘙痒定义为瘙痒持续超过6周,常表现为痒觉敏化、痒觉异化、瘙痒-搔抓循环及继发性皮肤损害。

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慢性瘙痒多为疾病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瘙痒的定义基于引起瘙痒的原因,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将瘙痒分为皮肤疾病源性瘙痒、系统疾病源性瘙痒、神经病理性瘙痒、躯体障碍性瘙痒、混合性瘙痒及原因不明性瘙痒(CPUO)。

推荐尽可能基于引起瘙痒的原因进行分类诊治,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分类标准与意义定义与临床意义

由系统疾病如肝肾疾病、感染或肿瘤等引起,治疗需针对原发病。

例如,肝病源性瘙痒可能与胆汁酸激活神经元上的受体有关,治疗需纠正肝功能。系统疾病源性瘙痒由皮肤病特别是炎症性皮肤病引起,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治疗重点在于控制皮肤炎症。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必要时可联合系统药物。皮肤疾病源性瘙痒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引起,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痒。

治疗可选用加巴喷丁类药物、阿片类受体调节剂等。神经病理性瘙痒分类的临床应用

02慢性瘙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负担

据调查,约20%~27%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慢性瘙痒,老年人群发生慢性瘙痒的概率更高。

北京地区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一项慢性瘙痒的横断面调查显示,35岁以上普通人群慢性瘙痒的患病率为19.48%,65岁以上老年人则为25.06%。发病率与人群分布特应性皮炎(AD)患者发生慢性瘙痒的概率几乎为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为80%~100%和25%~70%。

霍奇金淋巴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分别为30%与13%,而2型糖尿病患者为18.4%~50%,精神性疾病患者为32%。不同疾病中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慢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睡眠障碍,影响社交与工作,引起焦虑和/或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等负面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门诊就诊患者中有瘙痒人群比无瘙痒人群的医疗费用高1.6倍。社会经济负担慢性瘙痒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医疗费用增加、劳动力损失等。

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社会经济负担。疾病负担

03慢性瘙痒的发生机制

瘙痒是一种躯体感觉,主要由感觉神经系统感知与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其神经末梢支配皮肤并收集痒觉信息。

位于脊髓和三叉神经核团的次级神经元接受初级感觉神经传递的痒觉信息,并向大脑传递,最终被大脑感知。感觉神经元的作用瘙痒机制分为组胺依赖性与非组胺依赖性。组胺依赖性瘙痒是经典机制,组胺由皮肤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激活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组胺受体。

非组胺依赖性瘙痒中,多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31等可直接激活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相应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生理机制

炎症因子的作用2型炎症反应参与的皮肤病如AD、大疱性类天疱疮等引起剧烈瘙痒的共同机制与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31等炎症因子有关。

其他炎症介质,如蛋白酶、白三烯类、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33等,也能够直接结合神经元上的受体引发或加重瘙痒。01免疫细胞的参与皮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组胺依赖性瘙痒中起重要作用,释放组胺激活神经元上的受体。

在非组胺依赖性瘙痒中,多种免疫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引发瘙痒。02免疫与炎症机制

04慢性瘙痒的诊断流程

瘙痒相关病史包括是否发生皮疹、起病方式、发生部位、发作过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伴随感觉、诱发因素与环境因素、治疗过程及疗效、情绪心理负担、伴随症状等。

详细的病史采集有助于初步判断瘙痒的可能原因和性质。既往病史与个人史既往病史包括皮肤病史、过敏性疾病史、系统性疾病史、神经精神疾病史、药物治疗史。

个人史包括生活习惯、职业、工作生活环境、旅游史、月经与生育史等。病史采集

应对全身皮肤情况进行仔细检查,评估皮损属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注意皮损形态、分布特征以及皮肤干燥情况。

同时要关注相关疾病的体征,如蜘蛛痣、肝掌、黏液水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神经反射及感觉异常等。0102体格检查根据慢性瘙痒的病因分类开展相应辅助检查,如皮肤疾病源性瘙痒的基础检查、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神经病理性瘙痒的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躯体障碍性瘙痒的精神心理量表筛查等。

必要时邀请多学科会诊,开展针对性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体格检查与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