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202X汇报人:XXX2025.5
目录CATALOGUE01慢性瘙痒的定义与分类02慢性瘙痒的发生机制03慢性瘙痒的流行病学特征04慢性瘙痒的诊断流程05慢性瘙痒的治疗与管理
慢性瘙痒的定义与分类01202X
慢性瘙痒定义为瘙痒持续超过6周,常表现为痒觉敏化、痒觉异化、瘙痒-搔抓循环及继发性皮肤损害。瘙痒-搔抓循环是指瘙痒导致抓、擦、刮、压或揉捏等搔抓类动作,可短暂减轻痒感,但长期搔抓将加重瘙痒。慢性瘙痒的定义定义与诊断标准
”皮肤疾病源性瘙痒常有特征性的原发皮损,瘙痒部位与皮损部位一致;系统疾病源性瘙痒缺乏原发性皮损,常以继发性皮损多见。
神经病理性瘙痒可表现为一过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常伴有其他感觉异常;躯体障碍性瘙痒的发生和程度多与不良情绪状态相关。基于引起慢性瘙痒的原因,国际瘙痒研究论坛将瘙痒分为皮肤疾病源性瘙痒、系统疾病源性瘙痒、神经病理性瘙痒、躯体障碍性瘙痒、混合性瘙痒和原因不明性瘙痒。
不同类型的瘙痒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存在差异,准确的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慢性瘙痒的分类鉴别诊断要点分类与鉴别诊断
慢性瘙痒的发生机制02202X
感觉神经系统的作用瘙痒是一种躯体感觉,主要由感觉神经系统感知与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其神经末梢支配皮肤并收集痒觉信息。
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如IL-4Rα、IL-31RA等可直接与炎症因子结合,激活神经元引发瘙痒。神经递质与神经肽的参与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如P物质、阿片肽、谷氨酰胺等在痒觉信息的逐级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片肽受体μ和κ在痒觉信息传递和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内啡肽激活μ受体引起瘙痒,内源性强啡肽激活κ受体抑制瘙痒。神经生理机制
炎症因子的作用多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IL-13、IL-31等可直接激活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相应受体,引起痒觉。
2型炎症反应参与的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等引起的瘙痒与这些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免疫细胞的参与皮肤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激活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组胺受体,从而引起组胺依赖性瘙痒。
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肥大细胞等也参与了非组胺依赖性瘙痒的发生。免疫炎症机制
慢性瘙痒的流行病学特征03202X
据调查,约20%~27%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慢性瘙痒,老年人群发生慢性瘙痒的概率更高。
北京地区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一项慢性瘙痒的横断面调查显示,35岁以上普通人群慢性瘙痒的患病率为19.48%,65岁以上老年人则为25.06%。一般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慢性瘙痒的概率几乎为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分别为80%~100%和25%~70%。
霍奇金淋巴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分别为30%与13%,2型糖尿病患者为18.4%~50%,精神性疾病患者为32%。不同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病率与患病率
慢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睡眠障碍,影响社交与工作,引起焦虑和/或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等负面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门诊就诊患者中有瘙痒人群比无瘙痒人群的医疗费用高1.6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慢性瘙痒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医疗费用增加、工作效率降低等。
慢性瘙痒患者需要频繁就医,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社会经济负担疾病负担与影响
慢性瘙痒的诊断流程04202X
询问瘙痒的起病方式、发生部位、发作过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伴随感觉、诱发因素与环境因素、治疗过程及疗效等。
了解患者的情绪心理负担,如治疗意愿、有无自伤、自杀意念或行为等。瘙痒相关病史询问患者既往皮肤病史、过敏性疾病史、系统性疾病史、神经精神疾病史、药物治疗史等。
了解个人生活习惯,如洗浴方式、饮酒、吸烟等,以及职业、工作生活环境等。既往病史与个人史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要点对全身皮肤情况进行仔细检查,评估皮损属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注意皮损形态、分布特征以及皮肤干燥情况。
同时要关注相关疾病的体征,如蜘蛛痣、肝掌、黏液水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神经反射及感觉异常等。辅助检查项目根据慢性瘙痒的病因分类开展相应辅助检查,如皮肤疾病源性瘙痒的基础检查、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神经病理性瘙痒,可请神经科会诊,行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慢性瘙痒的治疗与管理05202X
治疗原则慢性瘙痒治疗与管理的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正确指导患者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依据瘙痒的严重程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疾病管理方法除常规医学诊疗外,还包括疾病知识手册、患教护士随访、社会媒体科普宣传、数字化工具等。治疗目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瘙痒症状,减少继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