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流程步骤
审计准备阶段
现场实施审计阶段
审计报告编写阶段
审计报告审核阶段
审计报告发布与后续工作阶段
目录
CONTENTS
01
审计准备阶段
明确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名称和范围。
确定审计对象
界定审计目标
评估审计风险
明确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等,评估潜在的审计风险。
03
02
01
03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审计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提高审计效率。
01
确定审计团队成员
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派具备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团队。
02
分配审计任务
根据审计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合理分配审计任务,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制定总体审计策略
根据审计目标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编制具体审计计划
根据总体审计策略,编制具体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程序、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安排审计时间表
根据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工作时间表,确保审计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
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资料,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获取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收集内部控制资料
获取其他相关资料
收集与被审计单位业务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文件,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法律环境和政策背景。
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
根据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其他相关资料,如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
02
现场实施审计阶段
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基本情况
01
包括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内部控制制度等。
收集相关资料
02
获取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业务合同等相关资料。
进行初步分析
03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
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和方法。
制定详细检查计划
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进行现场检查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收集相关证据,为后续的审计结论提供依据。
收集审计证据
对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形成工作底稿。
编制工作底稿
将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整理审计证据
根据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报告初稿,对审计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和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初稿
03
审计报告编写阶段
分析问题性质
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性质,如违规、错误、遗漏等。
1
2
3
对于因制度缺陷导致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针对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对于因人为失误导致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如培训、处罚等。
针对人为失误提出处理意见
对于因管理漏洞导致的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如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审批流程等。
针对管理漏洞提出加强措施
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根据前述分析,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包括审计概况、发现问题、改进建议等内容。
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将初稿发送给被审计单位,征求其意见和反馈,以便对报告进行完善。
根据反馈修改报告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对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03
02
01
04
审计报告审核阶段
复核
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对初步审核通过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重点关注报告的合规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终审
由审计机构高层领导或专家对复核通过的审计报告进行最终审核,确保报告质量符合机构要求。
初步审核
由审计小组成员对审计报告进行初步审核,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规范要求。
在特定情况下,审计机构会邀请外部专家参与审计报告的审核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外部专家参与审核
审计机构可能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以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外部机构合作审核
审计机构会向相关利益方收集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包括被审计单位、投资者、监管机构等。
审计机构会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和重要性。
整理反馈意见
收集反馈意见
修改完善报告
根据反馈意见和审核结果,审计机构会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合规。
最终定稿
经过多轮审核和修改后,审计报告最终达到审计机构的要求,由审计机构高层领导或指定人员签署最终定稿意见。
05
审计报告发布与后续工作阶段
确定报告发布方式
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如内部通报、公开发布等。
确定报告发布范围
明确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和阅读权限,确保报告在适当范围内传播。
保密措施
对于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