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田园居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2.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追求的隐逸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他的《桃花源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种下了一片桃花岛。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但是桃花源终究是作者的想象、是镜花水月,而陶渊明真实的生活又是什么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他轻易放弃的却是他人心中苦苦追求而得不到的。他最大的勇气是敢于走,走出官场。因为在黑暗的官场,你只有与之俱黑,与他们一起污浊背弃本心。他敢于走出去,成为一个农夫,哪怕食不果腹。他自己扛着锄头下地,草盛豆苗稀;清贫的生活,他能坚持下去;此后的二十多年留,他再也没有返回他厌恶的那个黑暗的官场。晋朝的时一个有名望的官员,来拜访他,希望他出来做官,并给他留下食物和肉,他坚决不要。他不曾有过朝廷给他的任何封号,可他死了之后,他的朋友送他一个谥号,叫做“靖节”,他干干净净的来,清清白白的走。他的
二、背景介绍:
东晋末年,政治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颓废。这种社会环境使得许多文人学士对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他们纷纷选择归隐田园,以逃避世俗的纷扰。陶渊明正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三仕三隐是指他三次出仕和三次归隐的经历。?陶渊明在东晋时期三次出仕为官,又三次辞官归隐,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他对仕途与隐逸生活的选择与矛盾。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仕是因为家庭贫困,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他担任了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是在桓玄军中担任参军,但因桓玄的野心和政治变动,他选择了离开。第三次出仕是担任彭泽县令,但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隐,从此彻底离开了官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与他的性格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生性喜爱喝酒,但家境贫寒,常常无法满足饮酒的需求。陶渊明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限制言论自由,这使得他无法在官场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只好选择归隐田园。他的归隐生活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避世桃源,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尝试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大于议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明确:“归”。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二.赏析诗歌
(1)从何而归?羁鸟、池鱼、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羁鸟:笼中的鸟;池鱼:池塘里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官场心系自由的生活。
(2)哪几句是对过往生活的后悔?(即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评价自己的过往。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和尔虞我详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于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王的自由和独立。
(3)归去如何?作者情感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归向田园
①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明确:归向园田。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量物轮廓方法。
③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大于望诗庄轮廓模杨,双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