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节约技术组织实施办法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节约材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做好材料节约工作,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技术组织措施。
一、综合节约举措
(一)计量与验收管理
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配备高精度的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材料,安排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仔细核对材料的数量、规格、质量等信息,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保管工作,根据材料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存储措施,减少材料因保管不当造成的人为损耗和自然损耗。
(二)材料堆放规划
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区域,根据材料的种类、用途、使用频率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设置明显的标识牌,标明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方便材料的管理和取用。要求材料堆放整齐有序,避免因堆放不合理导致材料损坏、丢失或浪费。同时,做好材料堆放场地的硬化、排水等处理,防止雨水、泥土等对材料造成污染和损害。
(三)搅拌配比控制
在混凝土搅拌点,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材料计量,配备专业的计量设备,并安排专人负责计量工作,确保计量准确无误。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防止因计量偏差导致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的浪费。同时,加强对搅拌过程的监控,确保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等符合要求,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四)落地灰与建筑垃圾处理
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落地灰收集区域,安排人员及时将落地灰拾起并进行再利用,如用于铺设垫层、制作砂浆等。在砌墙砖进场卸砖时,禁止使用机动车自卸,必须采用人工卸车的方式,轻拿轻放,减少砖块的破损率。同时,将砖块按规定的位置堆放整齐,便于管理和取用。
设立土头分拣站,对施工现场产生的成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要求各施工班组按照规定安排人员对建筑垃圾进行过筛、分拣,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如砖块、混凝土块、钢筋等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五)经济与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材料节约的经济激励机制,项目部与各施工班组签订限额使用材料的协议书,明确材料的使用量和节约指标。严格执行材料节超奖惩制度,对于节约材料的班组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浪费材料的班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经济手段和制度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材料节约意识,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二、主要材料节约办法
(一)钢材节约策略
优化加工与利用:建立钢材集中加工中心,对钢筋进行统一加工和配送。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钢筋翻样配料工作,提高钢筋配料单的准确性,避免漏项、重复和错配等问题。在加工过程中,充分考虑钢筋的长度和规格,做到长长短短合理搭配使用,严禁长材短用,提高钢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周转材料管理:对于钢管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建立专门的管理台账,记录其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使用后及时进行清理、维修和保养,防止生锈、变形等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禁止随意乱锯、垫道、车轧、土埋钢管脚手架,确保周转材料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二)木材节约策略
合理使用与维护:在木材使用过程中,坚持合理使用原则,严禁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大材小用。对于木模板、木支撑等周转材料,在拆模后及时进行清点、整理和堆码,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场地,防止车轧、土埋和雨水浸泡,减少模板和支撑物的损坏。禁止用木制定型模板铺路搭桥,严禁用木料烧火煮开水,提高木材的使用效率。
提高周转次数:通过优化模板设计、改进施工工艺等方式,加速模板的周转次数。规定木模板翻用不得少于5次,木支撑翻用不得少于12次。同时,加强周转材料的调剂工作,根据木材的质量、长短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使用,提高木材的整体利用率。
(三)水泥节约策略
装卸与运输管理:在水泥装卸过程中,要求操作人员轻拿轻放,避免水泥袋破损和水泥散落。在风雨天运输水泥时,必须做好水泥的遮盖防护工作,防止雨水淋湿水泥,影响水泥的质量。
储存与使用管理:水泥罐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水泥罐的密封性和稳定性,确保水泥储存安全。散装水泥罐的地面进行防水防潮处理,袋装水泥不得靠墙码放,与墙面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水泥受潮结块。在使用水泥时,遵循先进先用的原则,每隔20天对袋装水泥进行一次翻包,确保水泥的流动性和使用性能。如有破包和散灰,及时清理并在当天使用完毕,避免水泥浪费。
施工过程控制:在搅拌混凝土时,搅拌机后台料斗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将散落的水泥粉拾起并回收到搅拌机中再利用。在浇灌混凝土时,安排专人检查模板的接缝,确保模板拼接严密,防止涨模、漏浆现象发生。混凝土浇灌点与搅拌点保持密切联系,根据施工进度和混凝土用量合理调整搅拌量,防止超拌造成水泥浪费。施工过程中,及时清理洒落的混凝土、砂浆、石灰膏等材料,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袋装水泥拆封时规范操作,严禁开膛、破肚,提高纸袋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