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公园设计方案.pptx
文件大小:16.8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学校公园设计方案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功能分区设计

04.

基础设施配套

05.

可持续性设计

01.

03.

景观元素设计

06.

实施与管理

项目整体规划

01

项目整体规划

PART

设计理念与主题定位

设计理念

以生态、人文、科技为核心,打造一个集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01

主题定位

以“探索、创新、成长”为主题,鼓励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培养创造力。

02

场地现状分析

地理环境

项目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场地较为狭小,需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01

自然资源

场地内有一定的植被基础,但缺乏特色植物和景观元素,需加强绿化和景观设计。

02

人文资源

周边有丰富的学校资源,可以为公园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游客来源。

03

空间布局框架

设置明显的入口标识和导览系统,方便游客进出和游览。

入口区

核心活动区

景观区

服务区

规划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活动场地,如科普乐园、创意工坊等。

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打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餐饮、休息等,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02

功能分区设计

PART

学习交流区规划

图书馆

提供丰富的书籍资源,包括各类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料,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需求。

交流厅

艺术展览室

设立多功能的交流空间,配备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术报告和演讲等活动。

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和创意成果,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1

2

3

运动休闲区配置

多功能运动场

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满足学生各种体育运动的需求。

01

配备齐全的健身器材和健身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02

休闲区

设置舒适的休闲座椅和遮阳设施,供学生放松身心、交流互动。

03

健身房

种植各类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

生态园

饲养多种小动物,如兔子、鸟、昆虫等,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动物园

通过互动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科普馆

生态科普区建设

03

景观元素设计

PART

植被选取

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植物,兼顾观赏性和生态性。

绿化层次

通过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组合,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结构,丰富景观的立体效果。

季节性变化

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确保四季有景,增强景观的生动性。

生态效益

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吸引鸟类等。

植被选型与绿化层次

景观小品艺术化设计

景观小品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成为视觉焦点,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艺术造型

文化内涵

功能性

材质选择

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

景观小品不仅要具有观赏价值,还要兼顾实用性,如座椅、指示牌等。

选用环保、耐用的材质,确保景观小品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水系与铺装融合方案

水系与铺装融合方案

水系布局

铺装材料

水质处理

排水设计

根据地形和景观需求,合理布局水系,营造自然、灵动的水景。

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确保水质清澈,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选择亲水性的铺装材料,如石材、木材等,增强人与水的互动体验。

设计科学的排水系统,确保雨季排水顺畅,避免积水问题。

04

基础设施配套

PART

照明系统安全标准

满足公园各区域活动所需亮度,避免刺眼或过暗。

照明亮度

采用防水、防尘、防撞等保护措施,确保灯具使用寿命。

灯具防护

合理分布照明点,避免照明盲区,确保夜间安全。

灯光布局

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控制系统,降低能耗。

能效管理

休憩设施人体工学

座椅设计

符合人体工学,提供舒适坐姿,便于长时间休息。

01

桌子高度

配合座椅高度,方便书写、用餐或放置物品。

02

遮阳设施

设置遮阳伞、遮阳篷等,保护使用者免受紫外线伤害。

03

布局合理

根据人流量和使用需求,合理布局休憩设施。

04

无障碍通道体系

确保道路平整、无台阶,便于轮椅、婴儿车等通行。

道路无障碍

标识系统

坡度设计

辅助设备

设置无障碍标识,指示无障碍设施位置和使用方法。

合理设置坡度,便于行动不便者通行,避免滑坡危险。

配备无障碍厕所、电梯等辅助设备,提供全方位便利。

05

可持续性设计

PART

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雨水收集

雨水储存

雨水净化

雨水再利用

通过屋顶、地面和其他集雨设施收集雨水,经过初步过滤后用于非饮用目的,如灌溉、冲厕等。

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确保水质符合使用标准。

利用地下储水池、雨水罐等设施储存净化后的雨水,供需要时使用。

将储存的雨水回用于景观补水、道路清洗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

选用本土植物

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植物,减少运输成本和生